贡觉县三岩片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江永春——
三岩掌舵人:乘风破浪正远航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贡觉三岩,都可以说得上是全藏区最偏僻的地方,由于地势险恶、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当地人以抢劫为生,生为男人不会打家劫舍会被视为无能,并以父系血缘为根基组织成“帕措”一致对外。“帕措”之间常因财产、通婚等问题引发仇杀,并造成恶性循环的血缘复仇。几十年前的三岩,还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农牧民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手持原始木制劳动器具在田间劳作,恍如隔世。贫穷保守、窃匪横行、“帕错”仇杀……过去外界对三岩的看法非常负面。
现在的三岩,生活改善,社会稳定,村民和睦相处,多条通往三岩的公路正在施工,越来越多的三岩人正在走向富裕。这些跨越千年的沧桑巨变,都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
现任贡觉县委常委、三岩片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江永春为三岩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坚守工作岗位,遇事敢管、敢问、敢办、敢亮剑,不断发扬老西藏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始终给自己拟定目标,激发斗志,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担当意识,在三岩片区留下了最美的身影,用辛勤奉献谱写了共产党人敬业的动人篇章。
“贡觉二代”扎根基层
江永春,1964年出生,从小在贡觉长大,父亲曾担任过三岩宗书记。江永春自称是“贡觉二代”,1997年从陕西咸阳民院毕业后,就一直在贡觉工作。那时贡觉名声在外,分配到昌都各县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谈“贡觉”变色,认为贡觉抢劫仇杀多,不安全,不愿意来。江永春说:其实真到贡觉来工作,和当地人相处久了,熟悉了,就会觉得贡觉是个好地方,贡觉人不错,他一旦认定你,就会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
江永春刚开始在县农牧局工作,负责推广良种和机耕机播。贡觉人思想保守,让他们接受新的农业科技并不容易。他就抓住当地人多地少,自种粮食不够吃,牛饲料不够用的问题,宣传良种的优势,诸如产量高,自种粮食可以吃更长时间,喂牛的秆子也多等。他的努力收到了不少成效。2年后,他调任相皮乡副乡长,以年轻人特有的一腔热情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他抓教育,重点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他调解纠纷,解决了持续多年的草场纠纷。
随后,江永春出任县农牧局局长,在这期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阿旺绵羊打造成了贡觉县的一张名片。阿旺绵羊是青藏高原的特色畜种,具有适应在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氧气压低等高原环境中生存的特点,并且体格大,肉质好,市场价格高。目前,每只售价约3600-3700元,已经成为贡觉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县开发办任副主任期间,他狠抓那些短平快的项目,把村级道路上修路修桥的简易工程交给农牧民施工队去做。在木协乡,他实施整乡推进,在犏奶牛项目上投资400多万元,给每户家庭分发了3头犏奶牛。当时,一户家庭有1头犏奶牛就算富裕户,牧民说,这个项目最实惠。很多家庭靠犏奶牛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不少家庭的3头犏奶牛发展成十几头,产出的酥油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迎难而上 治理三岩
2012年,江永春担任木协乡党委书记,从此开始了他在三岩地区的工作生涯。初到木协乡,最让江永春头疼的是,当时乡干部只有13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敢开展工作,遇到该管的事、该管的人不敢管,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江永春鼓励干部:做事要公正,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管、能管,而且要管好,凭良心做事。对于村霸和重点人,江永春毫不手软,坚决治理,进行法制教育,逐渐乡里的各项工作有了起色。
江永春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乡小学有13位老师,却只有8个学生。经过深入调研,他对干部和教师提出,“罚款罚了20多年不解决问题,必须要深入下去做动员工作。”他带领干部挨家挨户跑,耐心说服教育家长。他说:“三岩人多地少,只有有文化走出去才有希望”。很快,学校里就有了100多名学生。而且去年有2名学生考上了内地西藏班,今年又有2名学生考上,连续两年实现了历史上“零”的突破。
2012年3月,木协乡党学村发生森林火灾,当地群众住的都是连片的碉楼,一旦后果引燃不堪设想。江永春在接到报灾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火灾现场,组织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护林员进行救灾;期间,吃住在一线、指挥在一线、行动在一线,连续奋战 7天,大火终于被扑灭。本来身子矮小、面部黝黑的他从火灾现场回来时,显得更加弱小,山脚下扎营提供后勤保障的干部职工及群众眼含泪水上前迎接他,他却面带微笑的说:“火灾不容情,给群众的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破坏了自然环境,都怪我工作考虑不全面、不周密,如今火势已得到控制,我也安心了,这点苦不算什么”。
发展经济 管好“帕措”
2013年,江永春开始担任三岩片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他遇到的问题重重。三岩片区辖6个乡镇,人口1万多人,人均不到1亩土地。有人形容这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大部分群众自己种的粮食,几个月就吃没了,只靠挖虫草增加些收入;“帕错”势力仍很强大,仍有97个大大小小的“帕错”遗存,其中最大的“帕错”有200多户1000多人;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复杂,矛盾突出。
“土地挂在山坡上”是对三岩农田情况的写照,农田大多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雨季来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持水土,田里到处是拳头大小的石块,造成农田产量低下。农田少、产量低让三岩人只能靠国家补贴生活,像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低保补贴等。
在组织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调研时,他发现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愿望比较迫切,这既适合三岩片区独特的环境,又能提高群众收入,他主动向上级申请并获批3万余株树苗,但是缺乏技能的群众对种植核桃树苗一窍不通,他主动担任指导员,利用自己所学带领三岩片区6乡群众完成了种植,平时只要有闲余时间都会到基地浇浇水,精心照看苗木。
“帕措”是带有父系氏族社会特征的血缘家族团体。江永春告诉记者,今天,百姓生活好了,劫匪早已不存在,在政府法治教育引导下,仇杀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遇到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或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就连“帕措”内德高望众的老人都说“‘帕措’的陋习早该扔进金沙江里去”。现在,三岩6个乡镇的“帕措”都已经签订责任书,承诺不再参与仇杀等非法行为。
木协乡和雄松乡一直有草场纠纷,双方争夺嘎玛曲赤草原争了20多年,每年8月干部都要去山上蹲点,防止双方械斗。10年前,地委曾对此进行了裁决,规定以河为界,虫草资源共享。去年,裁决到期,有些群众想要推翻裁决,重新争地。江永春和两乡的乡长、书记一家一家进行走访,针对性开展工作,还把在拉萨的、在乡里的有威望的村民找来协助工作,终于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原裁决再延续10年。
公路修通 未来会更好
今天,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因为通往三岩的路不断改善,许多百姓走出封闭的世界而得以改变。目前,三岩片区在建的公路有三条:阿敏公路、嘎木公路和沿江公路,其中阿敏公路和嘎木公路明年就将竣工通车。
展望未来三岩的发展,江永春说,路修通后,三岩片区可以发展环保旅游和原始文化旅游,届时,碉楼、大水缸、石锅石灶、木制农具等建筑和原始生产生活器具将成为三岩独有的特色资源。三岩常见的民居形式是碉楼,历史上为了防止遭受其他“帕措”的报复,于是将所住房子修建成碉楼状,通体不设窗户,只在墙体上开一些小的射孔。碉楼异常结实,一楼基座的墙体厚度可达1米6,越往上,四面的墙会逐渐向中间拢缩,墙体在最顶层也有近1米厚。碉楼易守难攻,每层之间用单根原木凿成的独木梯相连,战时可将独木梯撤去。父系亲属的住房紧紧相连,碉楼往往连片。
碉楼内一般都有一个到多个大水缸,有半人高,村民会将缸中预先装满水,万一遇到不同“帕措”成员间的打斗、围攻,水源补给可以维持几个月。有些碉楼内还保存着“三块石头一口锅”的生活印记。历史上三岩百姓在碉楼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在上面插上三块竖起的长条形石头,以此为支撑,架起以石头打制成的圆形的薄石锅,靠此生火做饭。据说,这种石锅烧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
江永春说,昌都解放以后特别是最近20年,西藏道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出三岩,见了世面,鼓了腰包。同时,政府鼓励帮助想干事业的农牧民,一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来,并让他们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让其他农牧民意识到不能整天游手好闲,要你争我赶地尽快致富。三岩人的观念在转变,三岩的发展跨越千年。
记者手记:
欠发达地区有后发优势
江永春讲述几十年前的三岩时说:那时的三岩,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农牧民一家都躺在土碉楼的木板上睡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连被子都没有,只能将穿在身上的藏袍脱下盖在身上,勉强御寒。为了生存,青壮年经常到周边地区抢夺财物和牦牛,是十足的欠发达地区。
三岩片区的发展劣势不少:土地资源少,人口多,人们思想保守……物质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贫困,总是如影随形。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或“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精神上的洗心革面。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都伴随着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贫而无志,就永远迈不出创造新生活的第一步。
其实,三岩的后发优势也非常明显:三岩有适宜经济林木生长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林下资源,产出多种多样的绿色食品,生态优势是三岩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性资源;三岩有独特的悠久历史、神秘文化和建筑形式,人文特色是三岩发展旅游经济的核心要素;四通八达的公路建设也将激活和释放出三岩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三岩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必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西藏经济强区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