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全国两会看抢抓中国经济新机遇:育新机 开新局

2020-05-25 22:38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济正经历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启动“新基建”、创造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科技新突破、开拓新空间——不断涌现的新机遇、新趋势,正汇聚起不竭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基建”:筑就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引发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加快布局“新基建”的建议。“增加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布局,不仅能拉动投资,更能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变。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数据显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五大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去年超过6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投资近50万亿元增值。

“当前的老旧小区改造,既解决了百姓的痛点,又抓住了投资的落点。”安徽泗县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代表高兴地说,她所在的社区所辖老旧小区多,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就是要加强修缮。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等“补短板”,明确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

“新基建”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一增一补”助力经济发展,惠及上亿居民。

新模式:充分释放中国超大市场潜力

北京前门附近,六必居等老字号店铺成了网红“打卡”地。

“许多年轻人白天逛完老字号,晚上到步行街吃饭,感受‘夜京城’魅力。”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唐俊杰委员说,“文旅休闲消费、绿色智能消费,不仅给老字号带来新活力,也为前门地区增加了持续客流。”

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孕育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疫情下,各类“云消费”快速成长,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新业态势头强劲……新模式快速成长,活力蓬勃。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地举办购物节、发放消费券聚拢人气,消费加快复苏;“夜经济”热起来,夜中国又“靓”起来。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消费是发展的基础所在。尤其在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消费更显举足轻重。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今后规模将继续扩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

新经济:为发展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智能工厂里,一个个锂离子电池电芯不断下线,装配后输往全球。

“智能化生产为企业尽快复工、完成订单、巩固产业链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面对疫情大考,公司较快实现全员复工,带动全产业链复产提速。

从智能制造到5G商用,从电商网购到在线服务,从助企业化危为机到赋能城市治理……疫情冲击下,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按下“快进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最近我和一些代表交流,发现怎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客户连接起来是大家共同的关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说,龙头企业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帮助中小微企业转型。

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但一些产业逆势而上。今年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

植根中国强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优势,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发展窗口。

“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拓展5G应用”……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部署,标注了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新增长极的走向。

新动能:抢占制高点释放“第一动力”

“危机往往会催生全球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委员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创新的关键作用。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干货满满”。

“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王容川代表兴奋不已。

此前,他所在的中科院出台办法,让更多专利从“书架”走上“货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他和团队正努力研发养老健康领域的服务机器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有了很好的基础,依靠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打破束缚,创新将会发挥更大效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代表说。

(记者 徐扬 杨玉华 张辛欣 康淼 王君璐 张泉)

(据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