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07:48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光伏发电园区
榆能榆神热电站
杨家沟革命旧址
风力发电
云中龙洲(丹霞地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伟大祖国,山河壮丽。伟人巨作,气势磅礴。9月4日至9月7日,西藏日报记者参加第八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暨“百名社长总编榆林行”采风活动,走进陕北榆林,重温峥嵘岁月,追忆革命情怀,感受发展巨变,砥砺初心使命。站在陕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进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地方,心中油然唱响《歌唱祖国》,心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的壮丽史诗更是气吞山河。
70年砥砺奋进,70年成就辉煌。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祖国各地竞相发展,处处欣欣向荣。从边邑上郡向陕北明珠迈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跨越,从沙漠之城向绿色之城蜕变,榆林正以奋进的姿态美丽绽放,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又一处生动案例。
从边邑上郡到陕北明珠
从中华文明5000年的重要实证神木石峁遗址到东晋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所在地统万城,从秦朝统一六国的上郡之地到明朝时的九边重镇之一,处于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过渡地带的陕西省榆林市生动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过程。
黄河在这里流淌,长城在这里穿越,昔日边关历史名塞与今朝黄土高坡明珠遥相呼应。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生长,榆林正展现出时代的绰约风姿。
2018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超3848亿元,进入全国城市前50强,成为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一位,连续14年稳坐陕西省内第二位,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5.7%,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17.8%,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老榆林人还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家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如今,榆林人均GDP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元,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当,曾经“贫困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发展先进”的典型。
记者采风时感受到,榆林的发展亮点纷呈,榆林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高速路不断延伸,里程突破1000公里,位列陕西省地市第一;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第一产能大市;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零收费”,率先在陕西省推行15年免费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持续加力,高质量民生成为榆林新名片;是全国玉米、小杂粮优生高产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全国前三,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集中产区,陕西第二粮仓;红色历史、陕北风情、黄河长城、民歌文化,一张张文化旅游名片唱响全国。
在2018年完成的榆林十大战路问题研究之一——榆林2050发展战略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家团队总结指出,70年来,榆林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转变,能源基地向能化基地的转变,内陆小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这些转变客观总结了榆林人民70年来把握发展大势,战天斗地创伟业,开拓创新促发展,实现惊天跨越的惊天成就。
感受榆林70年的发展变化,用当地方言来说,就是:足劲儿!榆林。
感受中国一个地域的腾飞进步,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给力!中国。
从沙漠之城到绿色之城
夏秋之际,草丰水美,所见之处绿意盎然。一下飞机,置身这样的美景,很难想象这里就是陕北,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是“山川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的荒漠之地。
中国的治沙经验是从榆林走出来的。70年来,榆林人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在全国率先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号召群众向沙漠进军,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国营林场,数十万群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集体治沙造林大会战相继上演,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到上世纪80年代推行承包治沙造林,再到新世纪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榆林走过一条艰难漫长而又铿锵有力的治沙之路,诞生了一大批治沙英雄和造林劳模,更用70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印证了“只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做下去,就能把生态系统修复得更加好,生态屏障筑得更加牢固”的道理。
陕北风光无限好,祖国处处是锦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记者参加榆林传媒中心组织拍摄快闪《歌唱祖国》时,当音乐响起、歌声回荡,内心充满自豪、激情澎湃。让我们振奋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
产煤不见煤,天上白云飞。9月4日至6日,以“高端·绿色·创新·开放·共享”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在陕西省榆林举行。走进博览会现场,国际高端能化展区、高端能化装备制造展区、大型能源企业形象展区、科技创新展区和特色产业产品展区,集中展现了榆林作为陕西第二大经济体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生动发展局面。
一同采风的深圳商报社编委张玉斌感慨地说,琳琅满目的设备除了技术领先之外,每个展台都在强调着自己产品的绿色、节能、环保。380万勤劳勇敢的榆林人民,创造了3800亿元的GDP、380多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这些数字勾勒出了榆林的实力和魅力。
工业强则国强。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榆林长期处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如今榆林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任务,建成了国家级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已成为国家矿产资源产能第一大市,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农业也同步实现了向现代农业转变。榆林利用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将沙地化良田,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增薯粮、调玉米、改红枣、扶菜果,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高端农业转型。
2013年9月,榆阳区确定在赵家峁村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18年该村集体资产突破5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0元,较2013年增长了近5倍。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在榆阳大地成为燎原之势,乡村振兴在榆林大地百花齐放。
从过去“一穷二白”而走西口、下南路,到现在工业迅猛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榆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走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