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9-07-10 07:38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珞巴族服饰无论是色彩的处理还是配饰的选择上蕴含着其特有的民俗文化的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身着米林珞巴民族服饰的群众。

珞巴族没有文字,因而没有关于该舞蹈的具体历史文献记载。据采访珞巴族民间艺人了解,珞巴族最初的舞蹈,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和思想活动。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男子好狩猎,在日常的生活中就逐渐形成了博嘎舞(珞巴刀舞)。 图为珞巴男子表演米林博嘎舞(珞巴刀舞)。

■导读

近年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上下功夫,非遗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工布扎念弹唱”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功申报米纳羌姆传承人桑吉次仁、工布毕秀竞赛传承人平措、工布扎年弹唱传承人布尼玛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借助媒体平台,多方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拓新设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展示

米纳羌姆、工布响箭竞技比赛、工布服饰、“娘古拉苏节”……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古老藏文化的迷人魅力。

这一切,得益于巴宜区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保护工作。巴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目前,共有20项非遗列入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7项、市级3项、县级8项),公布非遗传承人21名(其中自治区级2人、县级19人)。

曾几何时,非遗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总是有些神秘。

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工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广大群众更加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巴宜区电视台2015年推出固定专题栏目“西藏文化大家谈”。2016年又专门制作了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无乐不作——特别节目》,以“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主题,邀请文化人士,采用访谈加实物展示操作与VCR录制相结合的视听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多变的讲解和介绍巴宜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米纳羌姆、林芝藏族服饰、工布毕秀竞赛、工布达拉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璀璨的巴宜本土文化得到深入了解和推广。截至目前,《西藏文化大家谈》已制作完成18期节目,在巴宜区电视台、微信平台、巴宜区政务信息网进行播放,反响良好。

举办“非遗进校园”专场演出。使演出原汁原味展现巴宜区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充分展示了林芝工布民族传统艺术,也展现了巴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丽多彩。同时,在演出中穿插了互动环节,邀请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回答非遗相关知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物搬上舞台,由传承人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和演示,还邀请观众现场体验,从而让参与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直观的认识。

推出 “工布课间操”进校园。为使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并感受参与其中的快乐,在巴宜区中学举行“非遗进校园”工布课间操展暨巴宜区中学传承工布文化特色运动会,进行了“工布特色方队展演”, 展示了11个具有工布特色民族文化风情的方队,如工布牛皮船、工布扎念弹唱、工布波仁霞布卓等项目。同时推出了由巴宜区原创的“工布课间操——舞动林芝”,身着工布校服的学生在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音乐节拍中舞动跳跃,大放异彩,让孩子们在运动的同时学习到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知识,增强了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截至目前,巴宜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5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3000余人。

加强非遗项目的载体展示。通过聘请专业“LOGO”设计团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芝藏族服饰人物形象通过趣味化的设计,结合藏族传统图案,运用鲜艳的民族色彩进行完美的融合演绎,将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数码产品与创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巴宜区分别设计了工布特色校服、U盘、移动电源、鼠标垫、折叠双肩包、洗漱包、树脂玩偶、运动帽衫等系列衍生产品,将保护在先、合理开发的运作模式深入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

此外,巴宜区还结合非遗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分类统筹保护,积极推动非遗保护阵地建设,扶持各类传承活动开展。重视培养非遗普查、挖掘专职工作人员和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各类培训工作。自2015年,通过看、听、交、问等方式,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期对非遗传承人的专题业务培训,参训人员达49人次。

过往征程,步步精彩。展望未来,重新焕发魅力的非遗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迎来新生、“活”出精彩。(记者 王珊 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