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村庄美 村民富 村风好 川藏线上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04-16 08:5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连接川藏两地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怒江72拐、然乌湖、米堆冰川、南迦巴瓦雪山……曲折回环的道路上,自然的魅力尽得彰显。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318国道沿线一座座乡村的华丽变身,成为这条道路上亮丽的风景线。

“巴吉村民一条心,建设小康示范村”

在林芝市郊的巴吉村里,藏式别墅错落有致,院子里花香袭人……远远望去,特色村落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俨然一幅赏心悦目水彩画。100户村民,2018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00余万元,这是巴吉村百姓取得的成绩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村子里的庄稼地种的都是经济附加值较低的农作物,村民的收入十分有限。老支书达龙意识到:要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就得把交通优势利用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吉村首个运输队成立,村庄从此一改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

“当时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那群年轻人心里踏实多了,也敢闯敢干了!”回忆起30多年前的创业故事,巴吉村致富带头人洛桑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人心齐,泰山移。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村子里的运输生意红火了起来。当时,村子跑运输都是东风牌大卡车,巴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东风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村子里原有的木石结构的简易房子逐渐被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给替代了。富起来的同时,巴吉村遇到了新问题。村子里汽车队主要用于木材运输,砍伐树木成了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这与生态文明的要求不符合。经过深思熟虑,巴吉村两委带领群众做出了转型的决定。

巴吉村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介入城市发展。为配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巴吉村建起了混凝土加工厂。“建设这个混凝土厂下了大功夫,才达到环保要求。”洛桑说。混凝土加工厂采取村两委出资、群众入股的经营模式,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群众入股200万元。工厂同时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村子里的建材市场由村集体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该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其中巴吉村投入1300万元。市场每年能够为巴吉村带来约450万元的收益。通过“党支部+招商引资+公司入驻+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群众受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巴吉村集体经济的盘子越做越大。

现如今,靠着转型升级、实业兴村,巴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巴吉村民一条心,建成小康示范村。”走上致富路的群众用《幸福巴吉》的歌声唱出了喜悦之情。

“村子里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同样是在318国道旁,林芝市真巴村下辖的嘎拉自然村这个时候正好是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的季节。嘎拉村是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的发源地,便利的区位优势让“桃花村”的名片走向全国。游客来到嘎拉村的桃花园里,眼前的蓝天白云、雪山河谷成为最好的拍照背景。

“村子里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已经十几年了!”真巴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回忆到。1995年开始,外来游客的出现,让嘎拉村的百姓发现桃花树的价值。2001年,政府投入资金开始打造林芝桃花节品牌。“当时除了有旅游部门去各地推介外,我们还邀请行业内人士共同打造林芝桃花品牌。”曾参与嘎拉村桃花节打造的原林芝旅游局负责人刘向宙说。

桃树成了致富树。然而几年前,桃花林旁边的80多亩蔬菜大棚成了边巴的烦心事。“当时有游客抱怨说,蔬菜大棚太煞风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议我们拆掉。”边巴把游客的意见反馈给村里的群众。群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拆了大棚,种菜的农户怎么办?一边是关乎着种菜群众的收入,一边须恢复绿水青山的原貌,边巴仔细权衡着利弊得失。

要发展,就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桃花的花期有限,我们一年到头不能只靠这一个多月来致富。”边巴说。转变思想培育可持续致富能力成为村委会的工作方向。为此,村党支部积极做起农户们的思想工作。2018年经村民大会通过,嘎拉村拆除原有的蔬菜大棚,在原址建设采摘园。当地政府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苹果、车厘子、水蜜桃……不同花期的植物混搭种植。村民们发现,蔬菜大棚没了,自己的收入不降反升。原来,只有桃花盛开时候才有的客流,变成了长期持续性的客流。

2018年,嘎拉村桃花节期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300万元。旅游业不仅让嘎拉村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推动了林芝地区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游客得到了良好的体验,我们林芝市也借着旅游得到了发展。”刘向宙说。

“现在的村子比以前漂亮了好多倍”

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塔巴村帕热组,66岁的赤勒老人正在给家中的客人献哈达。精致的藏式家具、飘香的酥油奶茶、醉人的青稞美酒……在赤勒老人家里,游客们正在体验最淳朴的藏式风情。“我给游客介绍藏族文化,提供一些藏式小吃,每个月有2100元的收入。”赤勒老人说。

以前的帕热组,别说游客,村民自己都不愿意出来。白天,村民散养的牲畜满村子游荡,粪便到处都是。晚上,人畜住在一个院子里,生活环境根本没法儿保证。此外,村民的环保意识也不强,垃圾随意丢弃。“那个时候环境真是脏乱差。”赤勒老人感慨道,“现在的村子比以前漂亮了好多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为改善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帕热组走上了人居环境整治的升级路。帕热组的环境整治力度有多大?垃圾、厕所、污水、住房、道路,村子里看到的地方都成了环境整治的对象。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在百姓家门口,写着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的四个垃圾箱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一步。在村子里,政府修建的冲水式公共厕所补齐了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在居民院子里,旧房改造不仅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更打造出了特色的藏式村落。而在院子外,柏油路代替了土石路,串起了帕热组与外界的联系。

谈起村子里的变化,清洁工格桑卓嘎最有发言权。“以前主要靠我们来扫地、收垃圾,现在主要是巡视卫生,轻松了很多。”从“道路狭窄、坑坑洼洼”到“开窗能见绿,俯身能亲水,进村如入园”,塔巴村帕热组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之路。

如今,雪域高原上,一幕幕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村子里发生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转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4月1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