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化茧成蝶”:山南次麦村的嬗变

2019-02-25 07:46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这是一个偏僻的村落。从山南洛扎县城往东南方向出发,在高山峡谷中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次麦。成群的牛羊爬满山坡,村头几个妇女收拾着丰收的青稞,河边的养殖场,数百只藏鸡围着喂食的藏族小姑娘……小村庄充满了生活和劳作的乐趣。

然而,据村干部介绍,20年前,当周边村子日子越过越红火时,次麦村村民依旧住在破落的房屋里、村民好吃懒做、酗酒打架、偷摸猖獗甚至拦路抢劫,村头成天聚集着一群超龄没入学的孩子,绝大部分村民生活靠救济,“穷、乱、差”是次麦村最大的特色。

转观念 换天地

在村口一栋两层藏式楼房里,次仁旺堆热情地招呼着客人,60岁的他皮肤黝黑。15年前,作为次麦村首届居委会主任,他带领居委会班子成员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全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很多家庭吃了上顿愁下顿,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次仁旺堆还记得刚上任时,村委会账上集体收入仅有500元。如何挖掉“穷根”,让群众尽快富起来是村居委会班子的头等大事。但让习惯游手好闲又不懂生产的村民转变观念可不是件易事。于是,次仁旺堆率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劝说。

部分村民在劝说后有了转变,但个别“钉子户”不为所动。村委会决定,每名党员负责一户,每个村干部负责几户,居委会书记和主任则“绑上”最难管理的几户,拉着他们下地、出工、干活,手把手地教他们种地、放牧,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勤劳致富的思想。渐渐地,村民们手里就有了一些粮食和现金,生活得到了改善。

“农牧业生产解决了温饱问题,想致富还是要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居委会班子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决定利用村子周围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作为突破口。2000年,次麦居委会向镇政府借款3500元,自筹资金1000元,购买了钢钎、铁锤等工具,挑选了十几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跟着聘请来的汉族石匠师傅学习选石、画线、开石技术。

在次仁旺堆等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习惯于“穷、懒、散”的次麦村村民观念终于彻底转变,全村历史性地打破传统农牧业,成立了首个石材厂。当年全村仅开采石材一项就创收4万多元,除去偿还借款和支付工资外,居委会集体收入2.3万多元。

多元发展增收致富

石材厂的成功,让次仁旺堆看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前景。但次麦村总共只有68户221人,要开辟更多的致富渠道,就必须从传统产业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居委会商讨决定走联户增收的道路,把47名妇女劳动力组成6个农业合作小组,专门负责全村309亩耕地,耕种和收获季节组员之间开展互助;把全村牲畜按照牛、羊进行分类,成立了4个牧业小组共15人进行专门管理。

有了更多的剩余劳力,次麦村组建了农牧民施工队,还先后贷款、集资15万元,购买了两辆东风汽车,外出承包一些小型工程。凭借着良好的信誉,次麦居委会“顿珠农牧民施工队”成为洛扎县响当当的劳务品牌。2004年,利用洛扎县二级电站建设的大好时机,次麦村积极组织劳动力参与电站建设,当年次麦劳务输出纯收入达33万余元。2006年,国家在西藏建设安居工程,花岗岩需求量大增,次麦村从银行贷款34万元、争取国家资金54万元,组建了花岗岩采石加工厂; 2009年3月,次麦利用无息贷款50万元,投资281万元筹建了洛扎第一个砂石料加工场。

受次麦发展模式的影响,周边的村落纷纷效仿,一时间采石场、施工队、砂石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砂石场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而我们次麦又不具备交通优势。”次仁旺堆率先想到了经济发展转型,次麦村开始将发展重心向特色养殖转移。2010年,总投资30万元的次麦藏鸡、藏猪养殖基地得以建设。后来又争取援藏资金300万元,扩建了规模化养鸡场,到目前,共养有藏鸡6000多只,藏鸡蛋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近年来,次麦居委会用好优惠政策,用活资金支持,抓住市场变化,集体经济迅速壮大。目前,以砂石加工、劳务输出、特色养殖等为主体的次麦集体经济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000多万元。

人人做“股东” 分享发展红利

集体经济雪球越滚越大,而次麦居委会一班人始终没有忘记发展集体经济的初衷。“集体经济是全村村民的,就应该让群众共建共享、共同受益。”次麦居委会一班人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

次麦人积极吸纳村民入股。目前,村民入股施工队157.5万元,每户平均入股达2.5万元;在砂石料加工厂组建中,群众自筹资金130.63万元,全村60人参加;为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居委会规定,每户村民入股份额最多不能超过5万元。

对于集体经济利润分配比例和用途,次麦人也列出了详细账单:30%的利润,给入股农户分配股息和红利;25%的利润,用于居委会维修水渠、公路、人饮、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15%的利润,作为施工队和砂石场等经济实体扩大经营的储备基金;25%的利润,作为施工队和砂石场等的流动资金;5%的利润,作为贫困户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当地贫困户学生就读于高等院校的助学基金和生活、医疗等救助资金。

现在,次麦群众大多都在村里的经济实体里工作,拿到丰厚工资的同时,他们又都是村经济实体的“股东”,到了年终都能拿到分红。

在让广大村民受益的同时,居委会更加关注困难弱势群众,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居委会党员干部带头启动“扶贫安居工程”、小康房屋工程,先后共筹集资金75000元,为居委会5个贫困户建房25间500多平方米,使20余名贫困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居。

村民曲扎家庭十分困难,一家4口多年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石屋里生活。居委会给他家修了5间近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感谢党!让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搬进新家的那天,他早早来到居委会,一连给居委会大门系上了3条哈达。

如今的次麦,居民们比发展、比和谐,帮后进、赶先进,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好局面。20年的发展,次麦村从游民村变成了富裕村,全村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782元激增到现在的上万元。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雪域高原上绽放。

(转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01月1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