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强巴央宗:桃李芬芳满高原

2018-09-07 09:29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桃李芬芳满高原

——记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强巴央宗

她,长期从事藏猪、藏鸡进行保种、选育、遗传改良及开发利用研究,填补了我国西藏高原藏猪、藏鸡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她,先后主持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中国科学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畜牧与兽医》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她就是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自治区畜牧首席专家强巴央宗。

无悔的选择

1982年,从小就喜欢动物的强巴央宗高考后,填报了西藏农牧学院的畜牧专业并被录取。“当时,西藏农牧学院开设畜牧专业,是西藏高校中第一个。”强巴央宗说。

大三时, 成绩优秀的强巴央宗被学校选送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师资培养。强巴央宗参与了导师的“测试人类味蕾中的基因频率”项目。最后,经过实验,大胆的设想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团队还在知名学术期刊《遗传杂志》上发表了成果。这时,强巴央宗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科研。在内地完成一年的学业后,强巴央宗成为农牧学院畜牧兽医系的一名教师。

由于被强大科研魅力吸引,强巴央宗又两次走进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学习,更加明确了要把生物遗传育种作为自己今后研究的方向。毕业后,强巴央宗成了我区第一个农学女博士和农牧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你是西藏本土成长的科学家,取得现在的成绩很不简单。希望你能让西藏更多的孩子在科研上有所发展。”强巴央宗铭记着吴常信院士这语重心长的教导。

不竭的动力

在西藏高原,相比内地做科研要难得多。“不仅人会缺氧,有时候设备都会‘缺氧’。”强巴央宗说。为获取研究数据,他们经常要给动物做血液流动测定实验,但测定设备到海拔3500米以上,启动都很困难。“希望你能努力把更多的人带出来”,吴常信院士的这句话便成为了强巴央宗遇到困难时的不竭动力。

30年来,她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同时,还承担《动物遗传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目的是“每年能培养几位研究生人才,只要能坚持下去,西藏的科研后备人才队伍就会慢慢地壮大起来。”

“强巴央宗很热心,给学生教知识总是倾囊相授,而她本人,也享受着和学生交流的乐趣。”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学介绍说。

2013年,一位学生在课间主动找强巴央宗表示很想申请“大学生创新计划”,去完成一个发酵改善小实验。她鼓励这位学生去找文献进一步完善想法,同时手把手指导他写申报书、申请经费。最后,在强巴央宗的指导下,这位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成了很好的科研苗子……“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丰富,敢想、敢做,经常有很好的想法,未来肯定超过我。”强巴央宗欣慰地笑着说。

教泽绵长育英才,桃李芬芳满高原。30多年来,强巴央宗的学生很多已成为我区农牧战线的骨干和精英,她领导的团队也成了研究我区畜牧遗传育种的重要力量。

收获的喜悦

“藏东南地区几乎每户农牧民家里都会养藏猪、藏鸡,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相关的研究却很少,我的研究能填补这块空白。”为此,强巴央宗在选定研究对象时,就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藏猪和藏鸡的遗传育种。

谈起向农牧民推广藏猪和藏鸡养殖技术,强巴央宗感慨万千。

开始时,强巴央宗认为,向农牧民推广研发的品质优良、高生长性、高繁殖性的藏猪苗会很顺畅。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一些农牧民观念保守,让他们接受新的养殖技术很难。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到牧民家做好多次工作,甚至有人还反问:“你们的猪苗外表和我家母猪产的小猪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你们的?”

每每遇到农牧民这样问,强巴央宗都苦口婆心反复给他们算账:“新品种的猪苗以后一窝就能生7、8头小猪,而你们家里的母猪只能生2、3头,这样一年下来能多赚多少钱?”农牧民们这才抱着怀疑的态度勉强试用。更麻烦的是,一些农牧民住在山上,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强巴央宗和团队只能一头一头地把猪苗背到山上去。

推广两三年后,农牧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好处,现在都是主动打电话过来买猪苗和咨询现代养殖技术。强巴央宗和他的团队乘势而为,无偿大力推广品质优良、生产率高的藏猪、藏鸡品种,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展农牧民现代养殖技术培训20多场次,培训农牧民1000余人次。

在漫长的教学科研路上,有风有雨,有苦有累,但强巴央宗看到自己与团队用心血、汗水换来的一项项科研成果和农牧民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的实惠,强巴央宗笑了,她说:“这些都离不开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支持鼓励。现在我已完全融入基层,离不开农牧区这块广袤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