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2 10:41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61岁村民扎西多吉正在打理家门前的苗木,他身后是一排崭新的二层小楼,鲜艳的国旗飘扬在大门上方,平坦的水泥路经过每家每户……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两年前从荒地上破土动工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庄。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通过积极落实产业政策、合理规划扶贫安置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来的好日子
扎西多吉原来住在曲水县曲水镇曲浦村,和妻子育有两个女儿。因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加之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只能借住在亲戚家,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扎西多吉搬进了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不仅通了水电,家具等也一应俱全,一家人可以“拎包入住”。
三有村的含义,是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曲水县坚持搬迁和产业同步发展,先后筹集1886万元建立了由乡镇干部参与管理的易地扶贫产业项目——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养殖合作社和农牧民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以‘公司+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运营,搬迁贫困户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入股,获得分红,实现增收。”达嘎乡副乡长、三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金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实现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
搬来三有村后,扎西多吉一家很快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除了工资收入外,他和其他村民发现还能增加两份收入:一是搬迁户以前的耕地统一流转给乡政府,每亩有800元租金;二是三有村合作社的产业、商铺收入分红。
“搬来三有村之前,我们其实也有各种担忧,但现在大家不仅住得安心,还实现了脱贫,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扶贫搬迁带来的。”扎西多吉说。
边境村庄换新颜
不只是扎西多吉一家因扶贫搬迁过上了好日子,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56户农牧民也将于今年搬入新房。“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个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因扶贫搬迁换新颜。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条件限制,我区城镇化进程较慢,产业支撑能力有限,市政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像拉萨等条件较好的地市尚不具备大量吸纳人口条件。在扶贫搬迁中,我区除了向城镇集中外,还积极引导和推动一部分贫困人口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向新增耕地附近搬迁,向边境一线搬迁。
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从前有段时间仅有一户村民,被称作“三人乡”。去年,玉麦乡有9户、32人,今年又将迁入47户,全乡居民将达到56户、197人,他们将于年内住进新房。正在建设中的56栋居民建筑均采用装配式轻钢龙骨结构,具有抗震、防锈等特点,且每户均预留房间,以备开设家庭旅馆等。
“乡里正在实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对路、水、电、讯等进行全面改造,进入玉麦乡的三级公路、56户居民新房以及配套的学校、卫生院等计划今年全部投用。”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
据介绍,由于气候原因,玉麦乡无法种植农作物,乡里选定玉麦河下游地区建设温室大棚,大棚将于今年投用。目前,乡里正在对农牧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届时可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此外,农牧民还可从事旅游、牧业、运输业等产业。
科学规划下好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我区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组织编制《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确定了我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和投资。
扶贫搬迁表面上是人的迁移,背后是人所在生产生活环境的变迁,考验的是实施者的规划能力。我区相关部门调动一切力量,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新建和扩建集中安置区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在三有村看到,村里配套设施完善,包括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以及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园。仅卫生室就设有门诊室、治疗室、药房、预防接种室、健康教育室等功能科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作为民生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尊重民意是基础。把尊重群众意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条件,不搞强迫命令,合理确定安置方式,是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宗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王冠杰说。
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全区各级各部门根据水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尤其是引导鼓励更多非边境地区贫困群众向边境一线搬迁定居,既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又有利于稳边、兴边、固边。
夜幕降临时,三有村公园的灯柱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村民们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类似于三有村这样的扶贫安置点已建成555个,搬迁入住2.78万户11.7万人,全区26.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体建设任务有望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