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一位摄影记者眼中的藏北变迁】(二)从铁匠日玛说起

2018-08-15 10:04 来源:中国西藏网 点击:0


图为唐召明与双湖县嘎措乡铁匠日玛30年后在嘎措乡相逢,行藏族群众最高礼节的碰头礼(2017年摄)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有个铁匠叫日玛,三十年前,“大个子”唐记者独闯藏北无人区,因为走很远的路也不见有饭店或食堂,只能走一家就跟牧民要点吃的,当时曾在日玛家住过。


图为双湖县嘎措乡铁匠日玛(左)在原土房里与来家里的流动商贩交流,购买物品(1988年摄)

  日玛是铁匠,有手艺,那时候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有一个风力发电机,点着十五瓦的小灯泡,这在当地可算是“高配”了。可因为限电,晚上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的电,家里更多点的是酥油灯。唐记者就住在日玛家的帐篷里,日玛则把最好吃的东西都给他,最好的铺盖也给他。日玛还记得,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每回唐记者往那儿一站,很多老百姓赶快把养的藏獒拴住,然后直接把他叫到自己家帐篷里,管吃管喝,“大个子”唐记者也和大家打成一片,给什么吃什么,没那么多讲究。


图为日玛新搬进的安居房(2009年摄)

  2017年,唐召明又来到日玛家。两个相识30多年的老友见面了,心中欢喜自不必说。虽然曾经的“小唐”已变成了“老唐”,但日玛还记得清清楚楚的,很激动地和唐记者拥抱。唐召明抬眼打量着多年未见的老友,又环顾家中四周摆设,日玛家真是大变样了!房子有一百多平米,电话、电视、冰箱、冰柜全有,还装饰着吊灯,窗子上挂着很好的窗帘,家里院子很大,停放着两辆摩托,一辆卡车。唐召明心想着,往日住牛毛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普通牧民,现在都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有了这安居房,生活、教育、医疗都可以集中起来,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变化太大了。


图为双湖县电信所业务人员在办理手机业务(2009年摄)

  “失踪”?真不是故意的

  如今牧民都用上了手机,家里都有固定电话。那几十年前的通讯靠什么呢?“当时根本没什么通讯设施,只有办事处的一台电报机。”对此,唐召明是深有感触的,“那时候我采访,在无人区呆了大概有三四个月,单位都无法和我联系,只知道我来藏北采访了!因为打个电话太难了。”


图为双湖县城的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年摄)

  供电?每晚两小时

  唐召明清楚地记得,自己刚进入双湖的时候,当地发电全靠办事处的柴油发电机,每天晚上6点到8点只供两个小时的电,其他时间就点酥油灯。正因如此,牧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现在藏北西部几乎都住上安居房了,一般都是九十多平米,家家户户都有太阳能发电,乡里还有硅光电池板发电的电厂。申扎县已经建了水电站,尼玛县也有水电站,双湖也有水电站,后来双湖水电站运行中坏了,现在是靠太阳能发电,基本解决了照明的问题。”唐召明说道。


图为双湖县城新开业的“健康大药房”,销售人员在整理药品(2009年摄)

  生病?纯靠抵抗力

  提起当时的医疗条件,唐召明感慨颇深。

  ——“变化太大了。因为藏北11个县我都去过了,过去医疗都是靠赤脚医生,藏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县里当时的卫生所基本上没什么东西,缺医少药的。”

  ——“那老百姓突然生病的话怎么办呢?”

  ——“纯靠你的抵抗力,大病的话是出不来的,在藏北得大病是很难得到救治的。”

  ——“像儿童先心病的救治,当时是什么情况?”

  ——“要不就是不知道得了这个病,就算知道的话也没用,因为出不来,有什么病都是扛着。”

  如今县里乡里都有了医院和卫生所,也有专门的医务人员。以前就算阑尾炎这样的小手术也做不了,更不用说先心病的救治了,现在西藏自治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轻微的心脏病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西藏军区总医院就可以治了。


图为那曲镇的民族体育赛马场(2012年摄)

  一盘葵花籽、一壶茶的舞会

  八十年代在拉萨,一到周末,唐召明所说的“舞会时间”到了。要问这舞会有多“豪华”?院子里摆一个四方的大录音机,放上录音带,然后一盘葵花籽、一壶茶,舞会就开始了。今天看来也许有点“山寨”,但那个时候大家就觉得算是很不错的文化生活了。“周末的时候到街上,找个饭馆撮一顿,那就是最好的享受了。现在你看看,到了拉萨你想吃什么、穿什么都有。一到赛马会,牧民们都是盛装出席,包括很宽的那种水獭皮的衣服,以前一年四季都是那一件,哪有现在这个条件?现在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像双湖和尼玛都有文化室、图书室了。”


图为那曲镇新貌(2012年摄)

  那曲有树了!

  据说以前有一个笑话,说是那曲行署有一个规定,谁要是在那曲种活一棵树,奖励30万人民币。但是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一棵树成活。唐召明去年到藏北时,惊奇地发现,那曲有树了。“以前在那曲是根本成活不了树的,现在有了更多科学的方法,大家试种树,并且还成功了。有些当地的单位还建立了温室,能种一些花草。”


图为双湖县新貌(2017年摄)

  援藏•发展•变化

  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以及随着党中央在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和2015年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对口援藏政策,确定涉及各领域的重大项目,大批科技人员、教师、医生和技术工人等积极响应号召,不怕艰苦,奔赴西藏,为西藏各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尼玛县城新貌(2009年摄)


图为牧民群众在中海油援建的安居房前挤羊奶(2009年摄)


图为尼玛县文部乡牧民彩绘新房(2009年摄)

  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将西藏尚未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双湖、班戈、尼玛、申扎等30个县(区),以不同形式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并确定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信集团等国企分别承担对口支援任务。近年来,央企援藏让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卫生院、安居房、办公楼、宾馆、农贸市场、幼儿园、养老院、当地人才培训项目、助学基金……昔日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也有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援藏干部”或“援藏项目”成了和当地人聊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越来越多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每天都在成为现实。据说,现在每年都有几十名大学生主动前来就业。(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图片由唐召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