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农牧业在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08-14 20:39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从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到琳琅满目的农畜产品,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牧业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田畴沃野、牛羊成群的景象随处可见,全区各族群众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迎来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新时代。

惠农富农政策有力

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区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穷致富、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中央又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区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84年,我区制定出台了以“两个长期不变”为主的农牧区各项基本政策。到20世纪末,我区实现了粮油基本自给。

进入21世纪,我区先后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269亿元,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种粮直补等10余项惠农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从2016年起,每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绩效考评资金已突破30亿元,成为全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最大、受益面最广、最受农牧民群众欢迎的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牧业生产能力高速提升

40年来,全区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生产能力呈几何式倍增。2017年,我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72亿元,是1978年3.92亿元的近44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6053元,是1980年的近29倍。

在种植业方面,我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生产总量和质量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274.61万亩,粮食产量达103.2万吨,比1978年增加51.86万吨。

在畜牧业方面,我区在草原牧区广泛开展草场保护和建设,狠抓防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畜种改良、人工种草、秸秆微贮养畜等工作。2017年,全区牲畜出栏率达31.6%,比1978年增长16个百分点;肉、奶产量分别达30.03万吨和42.27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6.4倍和4.5倍。

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我区坚持特色化、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等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老三样”逐渐变为配菜,应有尽有的鸡鸭鱼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新鲜蔬菜已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2004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资金32.58亿元,在全区建立了以特色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为主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735个,实现了项目区群众增收达13.15亿元,受益群众达175.6万人。

2017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36.64亿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2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7173家。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著名品牌不断涌现,帕里牦牛、亚东黑木耳等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一批高端、生态的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甚至海外。

农牧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仅“十一五”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154.86亿元,实施了以动植物防疫检疫、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良种体系以及畜禽良种工程等科技支撑体系为主的重大农牧业建设项目,“靠天吃饭”的局面基本得到扭转。

科技软实力也在40年的改革发展中得到增强。截至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农牧业科技服务队伍,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337人,为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截至目前,自治区先后获得农业科技推广和科学研究成果奖253项,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中。2017年,农田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62.1%;累计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68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595万亩……同时,科技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粮食亩产从1978年的167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77.62公斤;每头牛平均产肉从1978年的91.38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140公斤。

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

自2005年以来,我区共在74个县(市、区)开展了“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至2012年草场承包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承包面积达10.24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8.63%,占草场总面积的80.13%。

“十三五”时期,全区迎来农牧区改革的爆发期,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展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牧区改革工作。截至目前,在全区七地市63个县区505个乡镇3890个行政村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工作,涉及确权户数37.96万户,共测504万亩,承包地确权工作主体任务基本完成,“确实权”让农牧民吃了“定心丸”,切实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

2018年,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为目的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同时,农垦改革工作、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逐步形成,截至目前,累计流转耕地22.94万亩、草场2471.45万亩。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空前加强

1975年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后,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与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以前,我区人畜和草原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好这一矛盾,我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据统计,在2009至2017年期间,我区投入资金共183.79亿元,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及建设高寒牧区棚圈等方面。同时,积极推进人工草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49.28万亩,为缓解草畜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保护草原环境的同时,我区还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普查与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此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采取“政策增收”“投入增收”“产业增收”“就业增收”“改革增收”等多项措施,切实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

从2003年开始,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30元,是1978年的59.4倍。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性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温饱向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高水平转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休闲农业。截至2017年,我区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示范点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发展星级家庭旅馆821家。

新征程上,我区正铆足劲头,做强做优做大农牧业产业,大力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步向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牧区美的现代农牧业强区昂首阔步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