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构建新格局 步入新阶段 ——昌都市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2017-12-13 21:51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导语

近年来,昌都市立足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着力在排除隐患、提升能力、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出实效,实现了“三不出”“四无”,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加强。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奋斗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昌都市社会稳定工作从被动应急向主动治理转变,从“行政手段”向“依法治理”转变,从“以管为主”向“管治结合”转变,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备战实战型向常态化管理转变,从人防向人防、物防、技防、机制防综合施策转变,各族群众正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

靶向精准打造安居乐业

要消除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靶向精准、有的放矢,预防在前、防范在先。

为此,昌都市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乡村和寺庙全面摸排涉稳隐患,系统梳理掌握了全市涉宗领域、情报信息、维稳能力、社会治安等10个方面33项319个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工作台账,制定任务分解表,逐一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具体负责人和完成时限,目前已稳妥消除212个隐患问题。

紧盯“双拖欠”、矿产开发、征地拆迁等突出问题,实行矛盾纠纷隐患限时销号和首问责任制,积极配合驻昌部队做好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工作,今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5件,化解142件,及时消除12件历史遗留积案,基本实现存量“清零”、增量随时化解。全面实施“虫草月”制度,强化对近23万虫草采挖人员的“零距离”服务管理,实现了群众性械斗和治安、危安案件“零发生”。

认真落实各项惠寺利寺政策,持续开展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大力推行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寺庙流动红旗和寺庙高僧大德述职评议制度,不断加大爱国爱教僧尼培养,精心组织高僧大德送法下乡活动,鼓励支持宗教界代表对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引导带动更多信教群众追求今生、过好当下生活。

练好本领构建平安藏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昌都市长治久安,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

昌都市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什么人有问题就针对性地管控什么人”,严明属地管理责任和分片安全防控责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推进平安昌都建设。

加强边界协作管理,严格落实“四逢必查”要求,有效防范了输入性隐患。加强重点人员管理,严格落实分级分类分层管理教育措施,严密查控境内外可疑通联,牢牢掌握其行踪动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排查整改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按照“满足工作、适度超前、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加快实施公安检查站、便民警务站、寺庙管委会、村(居)活动场所、维稳技防“雪亮工程”五项达标工程,建设智慧昌都,打牢物防技防基础。

大力实施维稳技防能力达标提升工程,优先推进以1个门户、2个中心、4个平台、10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昌都建设,启动实施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增点布面”工程,着力构建治安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

新型机制确保长治久安

围绕构建“责任明晰、各尽其责、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维稳长效机制,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固根本,积极建立驻村驻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重点寺庙、重点人员“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和管控责任倒查机制等制度40余项,健全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寺庙、宗教领域风险预判预防化解、情报信息共享和集中研判等机制140余项,不断推动维稳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

划分社会管理网格2085个,配备网格人员20544人,树立了“小网格”兼容“大治理”、服务“大民生”的理念,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和群众联防联治、共建共享的活力,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联动、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措施有力、各负其责、运行高效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完善民生信息员工程机制,创新工作思路,规范工作规程,兑现奖惩措施。民生信息员工程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效抓手。截至今年8月,全市民生信息员队伍发展到35200余名,收集获取各类民生信息达2766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