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9 13:38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15岁,稚气未脱,他却已背起药箱,跨深谷、翻雪山,为群众把脉问诊;23年,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忍饥寒、战疲惫,用执着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用自己的双手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双脚测量出了爱与生命的距离。
今年38岁的洛松江村,是昌都市边坝县沙丁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在2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基层各族群众,用爱挽救生命、守护团结。
沙丁乡,地处偏远、山高谷深。过去,这里缺医少药问题长期存在,群众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十分严重。外婆因病痛折磨而过早离世,在洛松江村心里留下了沉痛记忆,也让母亲心生愿望:希望他能当一名医生,替广大群众行医治病,解除病痛,带去幸福。
为了圆母亲的心愿,洛松江村考入卫校,毕业后来到边坝县尼木乡,成为该乡建乡以来的第一位乡村医生。短短3年时间,他褪去了年少轻狂,积累了在乡村行医的经验。1996年,他从尼木乡调至沙丁乡卫生院,这一待就是21年。
首次抢救,洛松江村用一根缝衣针救活了7条生命。那是1996年的冬天,洛松江村在尼木乡行医时,参与了一场车祸伤者的抢救。由于该乡当时没有能及时送伤者去医院的车辆,7名伤员必须就地手术,否则将危及生命。手术器具的短缺、生命等待抢救的迫在眉睫,让洛松江村硬着头皮,把缝衣针进行消毒处理后,为伤员做了手术。从当晚7点开始,洛松江村一直持续抢救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忍着饥寒、疲惫,坚持为最后一名伤者做完手术,将7名伤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自己却累得瘫倒在地。事后他回忆说:“当时如果有更好的条件和技术,我会做得更好。”
在沙丁乡,散居于680多平方公里的16个自然村中,大多数村依然不通公路。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 20多年来,洛松江村到村组牧区给群众看病送药,大部分时间需要骑马和步行。途中,伴随他的是高山深谷、绝壁小道。踏冰卧雪、风餐露宿,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期间的孤苦和艰难,只有洛松江村最清楚。即使如此,他依然保持每个月五六次的出诊频率。稍微偏远的地方,一年至少也要走上六七次,有200多天行走在各个村庄,为群众诊治、为产妇接生、给孩子接种疫苗……他把健康带给患病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重症患者。
2007年,当地一名产妇难产,4天都没能把孩子生下来。当洛松江村接到消息,翻越两座山赶到产妇家里时,婴儿已难产而死。洛松江村尽力抢救,才挽回了产妇的生命。但是,婴儿的不幸死亡,深深地刺痛了洛松江村的心。他暗暗发誓,决不能再让一个生命在自己手中消失。
2012年11月,沙丁乡东地村的罗增玛正经历着自己27年生命中最危急的时刻,她的第一个孩子即将诞生,可没想到羊水却提前破了,5个多小时过去了,母子命悬一线。洛松江村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罗增玛家中进行抢救。考虑到当地的交通条件,为避免意外发生,洛松江村决定就地为罗增玛接生。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孩子终于平安降生。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产房”里的罗增玛却突发意外,失血过多休克了。洛松江村克服一夜的疲劳,在没有抢救室、缺乏抢救设备的情况下,采取针灸、按摩、输液、打止血针等措施,终于把血止住了,罗增玛苏醒过来。
在给他人送去健康的同时,洛松江村却在透支着自己的健康。
1996年的一天,洛松江村冒着大雪赶去为一位身患黄疸型肝炎的牧民治病。由于天寒地冻,路面湿滑,在翻越雪山时,他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腿髌骨骨折,疼得他直掉眼泪。但一想着还有病人等着自己,洛松江村咬咬牙,忍着剧痛,拖着伤腿,坚持走到了病人家里。经过他的精心治疗,牧民的病好了,他却在病人家里躺了半个月,用树枝做固定夹板,慢慢养好了腿伤。说起这次经历,洛松江村有些后怕:“如果我的腿脚残了,那我还怎么去给农牧民群众看病啊!”
在长年累月的奔波中,身体最终不堪重负,2016年底,洛松江村因结核性胸膜炎住进医院。
9月16日,记者在拉萨见到洛松江村时,他刚刚结束了胸膜炎的住院治疗,回到父母家中疗养,仍然没有完全康复。医生建议他后期去成都疗养,但他却放不下乡亲们,同时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迟迟不肯动身。他说:“希望有机会得到进修,精进医术,提升水平,一辈子留在乡亲们身边,为乡亲们看病。”
20多年来,尽管每个月只有微薄的工资报酬,但洛松江村却从不收乡亲们一分钱的出诊费。这些年里,父母为他倒贴了不少钱,他只能记在心里。他说:“这里的每名群众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