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20:19 来源:西藏自治区 点击:0
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于2017年5月3日(星期三)上午10时在区政府新闻办发布大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昌都市2016年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及成效。自治区政府新闻办邀请到昌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新闻发言人泽仁俊美同志出席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唐献文主持了本场新闻发布会。
唐献文:
各位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现在,请泽仁俊美同志介绍昌都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
泽仁俊美: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非常高兴同大家交流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关情况,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昌都市扶贫开发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主要就昌都市“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向各位作一下简要介绍。
一、昌都市“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核定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户17.05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区的28.9%,贫困发生率为24.95%。昌都市属于特殊连片贫困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17.05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市1128个贫困村(居)退出、138乡(镇)出列、11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将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根据中央、自治区“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八个到位”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结合全市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的现状,我市提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奋斗目标,按照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工作要求,制定了“5+N”脱贫攻坚措施,着力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产业项目1063项,预计投入资金232亿元。对全市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8.21万贫困人口,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结合全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按照“十七个最”和“八个全部”的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稳定增收。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以“重镇、干线、开阔、开放、开发、搞活、安全”为引领,坚持“六靠五方便两避让”选址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11县(区)扶贫开发区统筹规划,按照“七新”“八到农家”要求,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从根本上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确保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2.08万户10.34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管护员、监督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提高贫困群众受益水平,同时结合精品旅游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等旅游产业,确保通过生态补偿脱贫13.9万人。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建立健全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三包”及助学金标准,贯彻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免费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纳入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资助范围,减轻贫困家庭供养大学生经济负担。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4.01万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到2020年实现有意愿的“五保户”、孤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六是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大力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实名、实训、实技、实用、实效“五实”措施,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并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十三五期间,计划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吸纳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3.9万人。
七是能人带动脱贫一批。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大力发展脱贫能人队伍、在农牧区形成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格局,激活能人带动要素,挖掘能人潜力,找准能人优势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发挥致富能人示范作用,带动3.25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八是转变观念脱贫一批。积极转变贫困群众观念,充分挖掘、释放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身潜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原动力”,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确保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目标。
二、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2016年自治区下达我市脱贫任务5189户2.92万人,实际实现7524户33575人脱贫,贫困村退出211个,实现卡若区摘帽,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的目标。2017年,我市计划实现脱贫3.63万人,丁青县、类乌齐县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紧扣精准做文章,突出脱贫谋实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脱贫主要措施推进情况
一是科学规划11县(区)扶贫开发区。以“重镇、干线、开阔、开放、开发、搞活、安全”为指导,积极开展11县(区)扶贫开发区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逐步将扶贫开发区打造成为干线上的重要城镇,为未来城市集群发展奠定基础。全市11个扶贫开发区规划总覆盖面积33667平方公里,规划46个产业片区,计划投资251.8亿元,建设扶贫产业7大类727个项目,规划建设2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可安置34139户163991人。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按照“十七个最”和“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根本,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八个全部”。2016年,开工产业扶贫项目166个,培育龙头企业18家,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80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136户7996人。截至2017年3月底,全市到位产业扶贫资金22.21亿元(其中2016年到位产业扶贫资金10.88亿元),开工产业扶贫项目170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972户12935人。
三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头戏”和“牛鼻子”,科学规划选址,创新搬迁模式,同步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满意。经精准识别,“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74户103361人,占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39.3%。2016年,到位工程建设资金24.42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7个,涉及搬迁群众10076户47742人(其中:建档立卡7895户36783人,同步搬迁2181户10959人),年底实现群众搬迁入住3375户15092人。
四是深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坚持生态扶贫、生态富民、生态兴昌,结合现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管护员、监督员等,全市落实生态保护政策性岗位139163个,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作,2016年实施退耕还林1.18万亩,总投资1766万元,惠及群众3677户174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49户7170人),实现人均增收1012元。同时,吸纳2313户7897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重点区域造林,增加劳务收入512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五是有序推进发展教育脱贫。坚持把教育作为最管用、最有效的扶贫措施,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教学点改造为抓手和突破口,全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昌都市贫困学生资助实施细则(试行)》,确定每年从财政配套教育资金中拿出2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同时整合工会、团委、民政、民宗等部门贫困学生资助资金进行统一资助,形成了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有效合力。2016年,落实“三包”经费3.08亿元、营养餐资金3292万元、偏远农牧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3.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4655人、兑现资助资金1289.65万元。
六是稳妥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按照精准认定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的要求,全面启动社会兜底对象复核工作,开展残疾人等级鉴定和贫困人口疾病筛查活动,真正把年老体弱、重度残疾、重病患者、孤寡老人、孤儿等弱势群体全部纳入到社会兜底范畴。2016年,完成城乡低保清理工作,共清退8509户19585人,新增6158户20066人,实现社会保障兜底4.01万人。
七是积极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途径,围绕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旅游发展、生产加工、服务业、商贸业等,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和林下资源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就业技能,促进贫困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16年,全市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245期,培训农牧民15200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12062人。
(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是抓组织领导促机制健全。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市(师)级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脱贫攻坚巡视调研领导小组和督导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脱贫攻坚督导核查工作;成立了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具体负责沟通衔接、督导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全市各级党政组织严格落实“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领导体系、指挥体系和责任体系。
二是抓精准识别促对象准确。建立市(师)级干部包县、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所有干部包户和驻村干部入户调查的工作机制。组派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工作组深入农牧区一线对全市17.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再核实、再对档,准确掌握了全市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基本情况。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因人、因户、因村制定脱贫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责任时限、帮扶内容,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三是抓规划方案促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出台了《中共昌都市委 昌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昌都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制定实施《昌都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符合昌都实际的配套政策,做到了脱贫攻坚有规划、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时限、有责任主体,全市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四是抓督导检查促责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不断完善监督考核体系,结合昌都实际,制定《昌都市驻村(居)工作队、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昌都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试行)》等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脱贫攻坚巡查督查和定期通报制度,先后12次组织36个督导组,深入11县(区)开展督促检查,下发督办通知28期,对巡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切实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
五是抓资金投入促项目落地。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坚持用好、用活、用足金融扶贫政策,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投资360亿元,2016年共落实到位扶贫资金59.31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资金1.02亿元、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4.42亿元、产业发展资金10.88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0.54亿元、培训资金3637万元、生态补偿资金5.09亿元、援藏资金7亿元),精准扶贫到户贷款存量余额45142万元,惠及贫困群众14503户。出台《昌都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财务管理制度》《昌都市脱贫攻坚整合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最大限度地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六是抓动员协调促合力凝聚。市委、市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决定将“十三五”计划内援藏资金40亿元全部用于“一精准四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全市2.6万名干部职工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深入贫困群众家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村(居)、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4万余条,投入帮扶资金3749万元;82家定点扶贫单位帮助联系村(居)引进扶贫项目90个、投资达7378万元。组建各级精准扶贫宣讲团,深入到县(区)、乡(镇)、村(居)、贫困群众家中进行宣讲,想富、要富、求富的理念渐入人心,贫困群众主动找点子、探法子、铺路子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依托现有条件寻找致富门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各位记者朋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昌都市脱贫攻坚取得良好开局。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脱贫时限一天不迟、整体脱贫一个不落、坚持标准一项不缺”的要求,紧扣精准做文章,突出脱贫谋实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奋力拼搏,全速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坚决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区、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最后,欢迎媒体朋友、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给予帮助。
谢谢大家!
唐献文:
谢谢泽仁俊美同志的情况介绍。
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西藏站记者:2016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2017年1月,自治区印发《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请问昌都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泽仁俊美:
感谢你的提问,看来你对我们脱贫攻坚工作很关注,中办、国办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自治区印发的《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对各级脱贫攻坚进行了明确,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按照要求,市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协调域内跨县扶贫项目,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监督。
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负责制定脱贫攻坚实施规划,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县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在工作中我们始终突出县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按照“权利、责任、任务、资金”四到县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我们市一级重点做好各县(区)脱贫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监督,采取不打招呼、不设定路线、进村入户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倾听贫困群众的意见想法和呼声,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县(区)抓好整改落实。
中国西藏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请问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泽仁俊美:
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我们各级政府都组建了精准扶贫宣讲团,分赴各县区、乡镇、村居进行集中宣讲,各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进行面对面讲解宣传。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脱贫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贫困群众,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观念,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016年全市12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召开宣讲大会1000余场次。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先后组织政策培训班5期,成功举办了“10.17”全国扶贫日宣传活动,累计发放《昌都市精准扶贫宣传手册》(藏汉语)2万余册、惠民政策挂图1142套、《昌都市精准扶贫到户政策解读明白卡》4.5万册、《昌都市农牧民群众爱国守法诚信行为公约》8万册。通过宣传教育,想富、要富、求富的理念渐入人心,贫困群众主动找点子、探法子、铺路子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依托现有条件寻找致富门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西藏日报社记者:刚才听了您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介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扶贫开发区问题,能不能对扶贫开发区作一下详细的介绍?
泽仁俊美:
全市呈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广、返贫率高、脱贫成本大的贫困特点,特别是“大三岩”片区是我市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核心”区域。这些区域资源极为匮乏、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发展基础严重落后,群众生活非常艰苦,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特殊贫困区域。为解决这些区域贫困群众脱贫问题,我们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出在11县(区)各建一个扶贫开发区,将这些区域的群众集中搬迁到扶贫开发区,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逐步将扶贫开发区打造成为干线上的重要城镇,为未来城市集群发展奠定基础,确保扶贫搬迁搬到富裕的地方、搬到有产业的地方,搬到有前途的地方,搬到能够文明的地方。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当地物流、人流、交通、吸纳就业等优势,在重镇所在地、交通干线以及能够容纳群众的地方优先选址,通过实施种养殖业,经过开发可以形成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地。目前11县(区)扶贫开发区规划编制已经完成,规划总覆盖面积3366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0.97%,规划红线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46个产业片区。计划投资251.8亿元(其中:产业投资153.4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资98.39亿元),建设扶贫产业7大类(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商贸物流业、矿产水利等资源开发)727个项目,规划建设2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可安置34139户163991人。
拉萨电视台记者:2016年我们昌都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不错的“开门红”,请问对下步工作有什么安排?
泽仁俊美:
2017年是我们提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将按照中央和区党委、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精准施策措施。我们将定期不定期开展贫困群众脱贫成效入户调研工作,对已经脱贫的群众按照程序逐步从数据库中剔出,对未脱贫的群众不断细化帮扶措施,因人、因户完善帮扶方案。二是全面开工扶贫开发区项目。目前,各县(区)扶贫开发区规划已初步完成,我们将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张图纸干到底,严格按照“重镇、干线、开阔、开放、开发、搞活、安全”的原则,统筹做好扶贫开发区建设。三是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加快易地搬迁进度,同时协调发改、交通、水利、文化、通信、电力等部门,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尽最大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尽快入住。四是加快产业发展,在深入挖掘全市农牧特色产业潜力的基础上,狠抓产、加、销一体化链条打造,科学论证产业项目效益水平,加大产业项目建设落地速度。五是稳步推进生态补偿、教育发展、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落实。六是对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争取更多资金、项目、人才、市场等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形成合力,构建齐抓共推的大扶贫格局。
人民日报西藏站记者:2016年卡若区实现摘帽,请问卡若区贫困群众增收的渠道拓宽了哪些?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泽仁俊美:
以往贫困群众增收的渠道基本上都是雷打不动的政策性收入、虫草采挖收入、传统农作物收入等,增收渠道单一、增收效益较差、“看天吃饭”,远远满足不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今年,卡若区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上大做文章,一是结合卡若区“一心一区一带”农村改革试验主题,以“大产业为主抓长期带动、小产业为辅促短期增收”为原则,实施了一大批具有可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二是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项目建设以及利用好城区用工环境优化等天时地利人和,采取教育宣传引导转观念、因业制宜培训提技能、参与项目建设促增收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走出“山沟沟”和“穷咔咔”,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也让他们谋得了一技之长。三是利用好西藏独有的蓝天碧水和森林资源,开发了生态补偿“九大员”岗位9236个,解决了一大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目前,已实现贫困群众就业1189人,年内预计增收430.41万元;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实现动态就业1848人次,预计增收665.28万元。
摘帽以后,卡若区将按照“一年摘帽、三年巩固、一年提升”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政策惠民落地、提升产业效益、激发内生动力、谋划巩固提升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抓紧抓长抓细抓常跟踪各类政策兜底情况,确保政策兜底弱势群体,并按照既定搬迁计划抓紧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工作,确保按时完成、贫困群众如期入住。二是进一步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既定待建项目按时落地,及时发挥效益,保障产业项目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小产业短期增收、大产业持续增收。三是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技能培训,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保证贫困群众脑袋活起来、双手动起来、口袋鼓起来。四是科学谋划巩固提升,解决好3%的返贫问题。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在集中扫尾、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3%返贫率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实现全面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