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的桃李人
——记市第一小学副校长熊海啸
本报记者 郝鹏举
“哈哈哈……”教室里哄堂大笑,毋庸置疑,这准是在上科学课。学生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而且有一颗童心,他就是市第一小学副校长——熊海啸。
熊海啸,长相普通,走在人群中,你或许很难发现他。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他言行举止间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那是一股春日的阳光,温暖、和煦,让周围的人感觉亲近。
当初怀揣这对西藏的神秘和向往,熊海啸来到这边热土,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见证并经历了昌都教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迁,他16年如一日,始终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用爱心、恒心、耐心教育学生,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别人合作,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
爱教育
熊海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他以教好每一名学生为己任,与他交流,总会让我感觉耳目一新。
熊老师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给人以精神的引导,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与他闲聊,曾经当过一段时间老师的我说道:“对于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要多罚他抄作业,熟能生巧,这样下去,他们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结果马上招到一顿训斥,他愤然地说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教育吗?它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厌恶教师,拒绝学习,让教育成为一种重复机械的简单劳动。”
后来,直到我接受他的观点,他才罢休。他让我明白了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孩子不出现错误就不是孩子了,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孩子在错误中明白如何做到正确。
在07年调到市一小前,熊海啸在左贡县当了6年的数学老师,当时住的是皮板房,又不挡风,风中夹着沙子,让人十分难受,但他与老师们都自得其乐,安下心、扎下根,专心做教育,每天教授孩子们知识,还带领着农牧区的孩子们一起洗衣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熊老师一直把这句话贯穿于自己数学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情学法,找寻每一节课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人说当老师不当班主任就失去了做教师的一半意义,在16年的教师生涯中,熊海啸当过8年班主任,琐碎和繁忙的工作让他痛并快乐着。当班主任时,早出晚归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有时一天只在家里吃一顿饭,以致于家人戏称他将家当成了宾馆。自己的孩子放在内地,生病发烧只能心里牵挂。他只有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都放到了学校班级的孩子身上。
“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赏识”学生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和奖赏,熊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熊老师尤其用心,使班里的几个后进生都考上了大学。
爱学习
熊海啸老师喜欢学习。
“常读书的人都知道,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近距离接触,都是一次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对话。”熊老师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学识更为丰富;读书,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书读得多了,人的胸怀更宽广,人的情怀更深远,人的精神更丰富。”
“特别是原来教数学,后来干办公室工作,还教科学,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宽,需要的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不学习就要落伍,很多东东西就是被逼出来的,不学不行。”熊海啸谦虚道。
熊海啸不仅自己读书,更注重孩子们的读书指导。在当了市一小的副校长后,他依然教授科学科目,通过课外书籍阅读指导课等活动,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为孩子提供阅读方法指导,推荐健康有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读书已经成为市一小师生生活的一种常态,阅读,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授师以渔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他们怎样做人,韩愈《师说》也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代的圣贤们将传道放在授业之前,是很有道理的,在教学生时,我坚持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希望我的学生都是品德高尚,品学兼优的学生。”熊海啸说道。
“我不求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多么好,至少要品行端正。”熊老师时刻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
熊海啸认为:一个人的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让身边的人都优秀,那才是真正的优秀。他经常帮助教师备课、教学、出谋划策,让大家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学习,及时反思,正确面对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看着一波波学生,学业有成,信心满怀地走向更高学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你更会发自肺腑地喜欢这个职业。”回首16年的教师生涯,熊海啸觉得无怨无悔。在面临着可以转行到其他部门时,他毅然选择坚持当老师,他说:“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