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精准施策拔穷根—昌都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16-06-12 09:38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在精准扶贫攻坚中,昌都市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为核心,聚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重点区域,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坚持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做到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产业带动、项目安排、民生服务、社会帮扶、援藏支持、群众参与“八个到位”,持续推进“5+N”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扶贫开发开局良好。

    组织保障力量“强”

    昌都加强扶贫攻坚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1个专项组。各县区建立县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入户调查的工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人头。实行帮扶责任制,建立援藏企业、驻村工作队、驻昌部队、国有企业和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实行考核责任制,将各县区、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范围。实行督查责任制,组建了由市纪委牵头的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定期开展综合督查工作。制定出台了《昌都市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编制《昌都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15个专项方案,编制12个行业部门精准扶贫工作规划,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设计方案和典型设计图纸,形成了“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扶贫对象识别“准”

     昌都坚持“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制定了《昌都市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和《昌都市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卡》,通过“六看四访三公二审一告”五步法,“六看”即:一看粮、二看车房、三看家中是否有病人、四看牛马羊、五看劳动力强不强、六看家中是否有读书郎,“四访”即:一访地、二访草场、三访虫草收入有多少、四访发展愿望好不好,“三公”即:村级公示、乡级初步公示、审核公示,“二审”即:县区、乡镇两级审核,“一告”即:县区级公告,对全市贫困进行“四识别”即:识别贫困群众属性、识别致贫原因、识别家庭成员、识别家庭收入,做到应退则退、应扶则扶,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切实摸清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底子。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质量,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摸底,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纳入,符合条件的一人不落。

    资源统筹力度“大”

    昌都按照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整合使用扶贫资金”的要求,始终坚持“一盘棋”布局,统筹使用各类政策、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聚合效应。一是认真抓好政策落实,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市财政已预拨资金1.55亿元用于各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启动资金;下达产业项目基金6.8亿元,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等资金2.23亿元,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扶贫贷款支持,及时组建昌都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主动加强与驻藏驻昌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申请金融机构贴息贷款和融资等方式,与农发行西藏分行签订了60.47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协议,已到位资金18.07亿元,占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总额的30%,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资金保障。

    结对帮扶措施“实”

    全市制定出台《关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采取单位、企业包乡村,干部职工包农户的方式,开展宣传帮扶、项目帮扶、产业帮扶、技术帮扶,大力推进“三三五”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建立“三本台账”,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的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建立“一户一档”基本信息簿,制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脱贫方案,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台账。建立“三个至少”帮扶机制,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电话联系帮扶对象1次,每月至少走访帮扶对象1次,每季度至少阶段分析帮扶成效1次。落实“五项帮扶任务”,摸清贫困群众基本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法规,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易地搬迁推进“稳”

    昌都围绕“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10.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目标,科学统筹、狠抓落实、强化督察,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六靠”(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五方便”(方便安置点选点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方便交往交流交融),“两避让”(避让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的选址原则和“规划先行、配套完善、体现特色、统筹推进”的要求,采取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认真开展项目选址论证,及时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确保超前谋划、科学选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目前,第一批4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100个安置点近期将陆续开建。

    产业扶持结合“紧”

    昌都市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不断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做大做强“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大力培育扶持藏东珍宝、芒康绿野、洛隆糌粑等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吸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参与当地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在水能、矿产、建材、天然饮用水等资源开发中,引导引导成立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协会或合作组织,积极从事劳务输出、运输、石材加工等行业,或鼓励群众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鼓励贫困群众参加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扶持、村企合作、联户经营、个人自办等方式,参与藏毯、藏香、唐卡、绘画、雕刻等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依托八宿然乌、芒康曲孜卡、江达岗托特色小城镇及卡若康巴欢乐谷等重要景区建设,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昌都市计划投入产业扶持资金240亿元,2016年第一批155个产业发展项目已通过审查审批并开工建设。

    三项机制见效“长”

    建立完善生态富民利民机制,制定《昌都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施方案》和《昌都市生态脱贫林业管护人员招收方案》,全市14.06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及1.71万亩25度以下的非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工程,退耕还林9.29万亩,退耕还草6.48万亩,实现10.9万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建立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继续落实“三包”、“营养餐改善计划”等补助政策,建立市、县区、学校学生资助系统,制定“双定向师范生”帮扶计划,今年已向34名学生发放补助资金16万多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农牧民技能培训班45期,培训人数2349人,实现1652名贫困农牧民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