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3世纪犍陀罗浮雕现身拉萨

2015-12-03 12:2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News620151202P08607CYU.jpg

首届西藏古代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收藏精品展上,西藏古代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上官禾收藏的公元3世纪时期的犍陀罗浮雕释迦菩萨礼拜让人印象深刻。而上官禾就以“求真、求美、唯美永恒”为收藏真经。她说青藏高原一带的古代文化艺术独树一帜,其发展结合了汉地和古印度文化,兼容云贵高原的滇文化、大理佛教文化、中亚以及西域文化。古代文化艺术研究会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西藏古代文化艺术,从而整理研究、保护这些艺术资源,让大众对此熟知。

据上官禾介绍,释迦菩萨礼拜是公元3世纪的犍陀罗浮雕,其材质主要是片岩。浮雕中心的释迦菩萨(悉达多王子)头戴当时特有的菩萨头冠,坐姿为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浮雕左侧的人物穿着贵霜风格服装,有可能是贵霜王族的成员。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随从以及供养物礼拜释迦菩萨。释迦菩萨右侧的女性浮雕也同样身着贵霜风格服装,身姿优美,神情愉悦。表现出信徒礼拜释迦菩萨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感。

“整件浮雕雕工精细,人物的身体比例、线条、表情把握准确到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犍陀罗风格浮雕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犍陀罗雕刻艺术的精品。”上官禾说。

关于藏品的来源,上官禾说,在她的朋友圈里有人专门在研究犍陀罗艺术,出于对犍陀罗艺术的喜爱,平日她也有跟他们沟通。“对于古董收藏来说,藏家很重要,你要收藏一件东西,就必须得找对渠道,找对人。国际上许多古董商都有这方面的专项研究和收藏,所以收藏很能保证藏品的真实性。”上官禾说。

上官禾介绍,整件浮雕有近30公斤重,在办展要放到博物馆展架里的时候,几个工作人员忙活了近1小时才装进去。“我喜欢美的、真实的东西。在得到这件浮雕之后,本来想运到北京家里的,但是因为在拉萨办藏品展,就让朋友连带其他几件一起送到了西藏。”上官禾说道。

上官禾介绍,犍陀罗艺术是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今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细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含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日本、朝鲜等国和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据了解,犍陀罗式雕刻艺术随着佛教东传来到中国是以大月氏为纽带传播而来的。自东汉以来,印度犍陀罗僧侣从大月氏来我国巡礼,我国僧侣也到印度巡礼,彼此往来频繁。因此,中国的佛教雕刻艺术,从南北朝时代便空前兴盛起来。比如,山西大同云岗——开创于北魏和平元年以前(公元460 年),唐、辽、金俱有增补。河南洛阳龙门——开创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隋唐继有开凿。甘肃的麦积山——开创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北魏、隋、唐、五代、宋、明俱有开凿和增补。还有敦煌千佛洞——开创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06年),由晋、魏、隋、唐到宋、元各代都有开凿。

于是,我国固有的民族雕塑手法在印度犍陀罗雕刻艺术影响下产生了诸多伟大艺术杰作的风格与特点。然而,我国北魏早期的佛菩萨造像还不具有犍陀罗式雕刻的特征,如佛像发髻光平,衣服敝胸,裙摆作对称的正反转折翻动飘垂于台座的边缘。菩萨像多作高髻,四下直直落落刻划着发纹,服装则宽衣大袖,上衣下裳,甚至还有穿圆头□的,具有中国民族气魄和格调。在我国借鉴犍陀罗式和芨多式雕刻,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东西,结合本国传统的手法巧妙地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艺术,基本上是从北魏后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