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09:3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近年来,西藏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对扶贫对象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直接瞄准扶贫工作“靶心”,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深入实施“雨露计划”、积极落实专项扶贫项目等举措,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数据显示:按照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全区低收入人口由2010年的83.3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56.6万人,累计减贫26.7万人。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741元。
产业扶贫——
“造血”兴产业斩断老“穷根”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天1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3000元。从去年开始在园区里干灌溉、除草的活,到现在,我已经收入3万多元了。”算着账,50多岁的尼玛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尼玛说,他家有4口人,孩子在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玛卡种植园没建立前,他到处打零工,一天30元至50元的收入,仅够贴补家用。现在在自家门口工作,既方便照顾了家里,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尼玛通过跨县搬迁来到才纳乡,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一直以来,他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道路。最终带给尼玛新生活的是拉萨“产业扶贫”工程——拉萨净土健康产业项目。
现在尼玛自己有一亩多地,半亩种玛卡,半亩种青稞。“只要这个项目存在,我就坚信我会脱贫的。”尼玛告诉记者。
拉萨市采取“政府主导、产业引领”的做法,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着力培育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全域联动,提升了“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档次和规模,延长了产业链,使各区域的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能够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民众广泛参与,解决了生产与市场的链接问题。
与拉萨不同,那曲地区采取“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的做法,立足于农牧区致贫原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区情,强化科学的产业规划引领,围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阿里地区采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做法,将产业作为整合资金、做大规模的重点,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扶贫开发机制。
扶贫开发的根本在产业,产业扶贫的出路则在市场。
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动力,西藏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
智力扶贫——
培养农牧区发展能力
扶贫技能培训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实现增收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为落脚点,最终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工作目标。
次仁是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贫困户,自从村里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后,他家便开始起变化了。“自跟着致富能人强巴老师学了电脑藏式绘图设计后,在合作社工作一年,就能给家里挣6万多元。”次仁乐呵呵地说。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电脑雕刻、绘画、加工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该合作社大力培养新型能人,培训能够就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截至目前,该家具合作社已安排20名贫困群众就业。今年, 25名贫困子女接受了木匠技能培训。同时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86人。该合作社工作人员月收入5000元左右,年收入6万多元。
近年来,日喀则市采取“强化培训、金融支持”的做法,针对贫困人口培训实用技术,加大对贫困人口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为该区域持续性脱贫奠定了基础。
为了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从课堂到田间,从城镇到乡村,轰轰烈烈的一系列培训随处可见——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坚持技能培训到村到户,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
对“两后生”(贫困地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历培训,确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
深化与产业园区的衔接,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得贫困群众整体素质、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明显提高。仅2014年,全区便开展扶贫技能培训1万余人(次)。
精准扶贫——
确保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西藏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随着扶贫实践不断创新深化,我区扶贫工作已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转向多元参与式扶贫。山南地区采取“精准识别、整乡推进”的做法,紧盯扶贫对象,多措并举、整乡推进、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在专业合作社工作,不仅能学到一门手艺,每个月还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扎囊县扎其乡德吉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德吉一家子收入全靠种地,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现如今,家里不仅添了新家具,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孩子老人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德吉夫妇已打算年后买台车跑运输,提高家里收入。
“十二五”以来,山南地区扶贫(农发)办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截至目前,山南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区1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6个,自治区级农业综合开发区4个,以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施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26个。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新增总产值16784.56万元,带动农户8779户,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492人。
林芝地区采取“全域扶贫、差别对待”的做法,紧盯重点产业发展,细化帮扶政策,充分借助援藏等外力作用,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昌都市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充分整合资源和资金,精准扶贫,解决重点区域突出的贫困问题。
正是有这样一项项举措,去年,全区如期完成了稳定脱贫的目标。
2015年的“任务书”早已明确——全面完成189个乡镇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力争减贫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人口比例降至12%以内……
在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中,自治区扶贫办将继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政策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记者 刘倩茹 见习记者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