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09:42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8月30日电(记者黄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改善民生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久居西藏高原人们的命运发生显著变化,各族群众迎来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世界被点亮,日子更温暖
昌都市察雅县新卡乡村民拉巴近来笑得格外灿烂,因为生活充满光亮。“以前家里经常停电,照明用电都保证不了,取暖只能靠烧牛粪,家里买的电器很多时候都不能用。“现在供电很稳定,洗衣机、电视机、冰箱都可以用,生活变得很方便。”
去年完工的川藏联网工程给藏东大地的群众生活带来“光明”。这项投资66亿元的工程结束了昌都电力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昌都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同样改善的还有最基本的居住条件。西藏连续实施7年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在2013年圆满收官,230多万名农牧民乔迁新居,昔日低矮、阴暗、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全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两三成。
拉萨市低保户朗杰卓嘎一家,现在再也不惧怕拉萨的寒冬了。在她家里,每个房间都安装有暖气片,厨房还配有壁挂炉。朗杰卓嘎说:“冬天屋里再也不是冷飕飕的。”目前,拉萨市供暖工程已覆盖10万余户,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彻底解决了群众冬季取暖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今,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泥路通到县乡;高山峡谷间的溜索成为历史遗迹;汽车逐渐代替马匹……
教育医疗并重,生活有保障
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小次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领到大苹果。“我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还有苹果吃,我很喜欢学校。”小次旦的经历正是西藏教育发展的缩影。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教育在雪域高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西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从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自1985年在农牧区中小学实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以来,西藏已经连续14次提高“三包”标准。同时,西藏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营养改善计划。
“所有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说,从学前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年资助师生超过153万人次,资助金额超过23亿元。
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医疗条件,给人尊严和保障。
回想起去年3月临产的场景,墨竹工卡县农民韦色依然心有余悸。当时韦色难产,母子均面临生命危险,紧急送县医院剖宫产后母子才平安。以前,很多妇女生孩子甚至只能待在牛棚中。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求助于现代医疗手段,生育有了安全保障。
过去,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不断创历史新低。
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党组书记卢彦朝说:“得益于不断进步的医疗条件,西藏人均寿命已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8.2岁,全区人口从过去的114万人增加到317万人。”
乐飨民族文化,和世界紧紧相连
长期以来,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倾力保护,优秀藏文化重现风采。
每至农闲,察雅县香堆镇的阿布琼琼便换上华服,组织村民在田间跳起“香堆藏戏”,就连年长的老阿爸有时也会被戴上花冠、涂上口红,拉上台充角儿。
藏戏这一古老剧种一枝独秀,在高原厚土的每一个角落开枝散叶,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除了八大藏戏,格萨尔说唱艺术、传统歌舞等各类非遗项目不仅拥有传承人收徒传艺,其全媒体资料也已统一录入数据库,面向公众开放。
不只非遗文化有序传承,大批有形的文物古建也焕然一新。“西藏寺院鼻祖”桑耶寺正在维修,僧人平措多吉说,工人们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施工,寺庙正渐渐恢复昔日风貌。
而在民族文化之外,“信息化”民生正不断发力。偏居西南的西藏,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环境特殊,相对封闭。如今在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西藏逐渐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西藏广大农牧民正搭上信息化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区逾七成百姓使用上了互联网。
由于墨脱公路通车,加上互联网信号稳定,在林芝市墨脱县工作的卓玛央金现在偏爱网上购物。在藏东南这个偏远小县,网购已蔚然成风。
近年来,西藏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普及应用。得益于此,西藏电子商务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西藏的农牧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中国,内地省市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发往西藏。
西藏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何纲说,互联网在西藏普及应用,缩短了西藏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有助于加快西藏与祖国内地交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