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边坝寺管委会主任张安平—— 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和谐稳定

2015-08-27 10:0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边坝寺管委会主任张安平——
 
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张安平与僧人谈心交友
    张安平,1972年出生于陕西泾阳。他作为第一批内地招生长期建藏的大学生,怀着一腔扎根边疆的热情,1996年7月从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分配到边坝县工作;10多年来,他长期做乡镇基层工作,低调,干练,雷厉风行,直面问题,不粉饰太平,在草卡镇、沙丁乡、尼木乡,他屡屡充当“救火队长”角色,临危受命,化险为夷,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复杂棘手的问题,确保了一方社会和谐稳定。
    他来到边坝寺担任寺管会主任,又化身党的温暖关怀使者,用一颗火烫的心和僧人谈心交友,为僧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张安平和驻寺干部、全体僧人的共同努力下,边坝寺开出和谐稳定之花:被多次评为市级、县级和谐寺庙,寺管会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先进寺管会、先进基层党组织。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张安平说:“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为和谐稳定出力,要像爱护眼睛一样自觉维护和谐稳定”。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旺
 

    2001年3月,张安平从县政府办调任草卡镇副书记、镇长。草卡镇是边坝县数一数二的大乡镇,但张安平刚赴任时,镇经济不仅发展停滞,还欠外债30多万元。由于语言不通,张安平开始不知道怎么和藏族群众打交道。他一边学习藏语,一边用半年时间骑着马把全镇所有的21个村都走了一遍,走村入户,串门聊家常,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掌握了各村的第一手情况。

    摸清情况后,张安平点燃了“第一把火”:调整、强化基层组织。他选拔威信高的、私心小的、群众信得过的人担任村支部书记,使村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为之一新。卓归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而村民晓钟在村里有威信,张安平就推举他担任村支书,晓钟在带动村子团结稳定、化解矛盾和经济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江村的四郎顿珠有经济头脑,担任村支书后,他发挥村民搞建筑的技术优势,组织群众到那曲地区比如县白嘎乡外出务工。在劳务输出之外,2001年他还组建了村农牧民施工队,承揽堡坎、人饮、水渠等工程,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张安平的“第二把火”烧向了严格制度,解决各种矛盾。2001年,拉托村的一位村民不服从管理,在会场与村委会主任打架,张安平把这位村民叫到乡里,对他干扰政务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责成其赔礼道歉;雄宗村两户人家闹宅基地纠纷,镇里派出两任领导都没解决,张安平亲自去百姓家中做工作,动员其中一户党员让步,顺利化解矛盾;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但有的老百姓不理解,到镇里找领导大哭,担心失去耕地没有生活来源,张安平就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讲这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劝说大家试一试。东托村和旺卡村退耕3000亩,既保护了环境,老百姓也得到了好处,最多一户补偿了1万多斤青稞面粉,群众乐开了花。

    张安平的“第三把火”是发展经济。草卡镇紧邻边坝县城,适于发展城郊经济。张安平看准这一点,从解决县城居民的肉菜奶消费需求入手,他争取援藏资金,引进四川、湖北等地的仔猪,在草卡镇建养殖厂,发展肉猪养殖业;他扩大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基地从原来的东托村发展到3个行政村,从18亩扩大到40多亩;他从波密引进了60头良种犏奶牛,在拉托村、内务村发展养殖,满足了县城居民的喝奶需求。他还开发草卡镇的林卡,带动百姓参加服务业,开办、经营藏家乐,增加群众收入。

    草卡镇在张安平治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说:“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和富裕,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救火队长”管好最复杂的事
 

    2006年6月,张安平调到沙丁乡担任党委书记。当时沙丁乡问题多多:连续发生打架、抢劫案件;老百姓不愿盖安居房,工程进展缓慢;莫贡沟过火林清理造成了上访事件,甚至沙丁村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都参与了上访,影响非常恶劣。张安平到任后开始了“救火行动”,四处平息事态。

    张安平来到沙丁村,严厉批评了参与上访的村干部,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服从上级的领导,不称职的村干部就地免职,又推荐了在群众中威望较高的四郎扎西担任村支书;针对连续发生的抢劫商店案件,他区别对待,对那些累犯惯犯给予严厉刑事处罚,对初犯、从犯、有悔改表现的青少年采取了批评教育、家长保证的温和措施,遏制了抢劫案件多发的态势;为了打消群众对安居工程的疑虑,他对2007年要完成的30户采取了先补偿、先兑现的措施,平均每户给了1万元安居工程款,户主承诺2007年必须完工。

    张安平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恩威并施,效果也立竿见影,树立了乡党委、政府的威信。几件事关稳定的事件平息后,张安平在乡里第一次召开大会。会上宣布乡里欠群众的运输款、修路款6万元年底必须还清,今后不准再欠老百姓钱,这一禁令让群众对张安平更加信服,赢得了群众的心。

    2009年4月,张安平又调任尼木乡党委书记。尼木乡情况复杂,也是出了名的不好管,盗砍盗运木料非常猖獗,前去阻止的公安民警都被打伤。去之前,他向老同志了解尼木乡的情况,老同志鼓励他,只要做事公正,就一定能处理好尼木乡的问题。带着同志们的信任和嘱托,张安平这个“救火队长”再一次上任了。

    张安平从加强检查站管理入手,严查过往车辆。一天凌晨2点多,警醒的张安平看到河对岸一辆拉木料的大车通过了检查站,他马上给派出所所长打电话,立即追车,查清楚是怎么回事。经过民警调查,原来是当天在检查站执勤的公益性岗位人员收了黑钱,私自放走了盗运木料的大车。他不顾情面,马上开除了当天执勤的6人,并追究责任。他调换检查站人员,每天派民警轮流在检查站执勤,终于扼守住了盗运木料的关卡。

    在控制盗砍环节,张安平也想了很多办法,他走村入户,发动党员干部,终于摸清盗砍树木的就是那么四五户。他召集村民开会,严令不准砍树。有人借口建安居工程房屋需要砍木料,他亲自去村里每家每户院子里察看,发现了大量过去储存的木料,足够建房使用,因此也不许开这个口子砍树。

    除了铁腕制止违法现象,张安平也注重建设民生工程。他积极向上级申请人饮工程建设项目,交给村民施工,既解决了饮水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他协调有关部门和资金,解决了长期以来村民和电厂的纠纷,使电厂恢复了供电;在他任上还修通了公路。社会秩序稳定了,水电路都通了,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凝聚了他的汗水与辛劳,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饱含了他的付出与努力,每一笔资金的到位落实都印记着他的奔走与呼吁。人民群众越来越信服这个书记了。

 
火热真心换来寺庙和谐稳定
 

    2013年6月,张安平被任命为边坝寺管委会主任,开始驻寺工作。来之前,他认真学习了佛教历史和国家宗教政策,特别是边坝寺的历史。边坝寺是藏东颇有名气的一座寺庙,由元朝第一任国师八思巴创建于1296年,当年八思巴途经此地时,把一只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命人在此修建寺庙。寺庙建成后,取火炬之意,得名边坝寺。

    张安平初到边坝寺时,不少驻寺干部因为办公条件差要求调离,他针对这一情况,先稳定驻寺队伍,改善了管委会停车、办公条件和冬季柴火问题。人心稳定了,打下了开展工作的基础。张安平说:“寺管会主要有三大职能:管理、教育和服务。我们从服务入手,真心地帮助僧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只要僧人提出合理的要求,张安平都一口答应,想办法解决。

    寺庙转经道多沟沟壑壑,坎坷不平,老年信众在此行走不便,需要维修,张安平就买来水泥,和施工队一起动手把路修平整;僧舍年久失修,寺庙玻璃屋顶漏雨,张安平都主动联系维修;僧人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张安平就建起了两座蔬菜大棚;冬天临近,僧人取暖的柴火还没着落,张安平就想法设法买来了33车柴火和12吨煤;伙房设备改善、建摩托车车棚、在寺庙院落周围植树……千言万语不如放手实干,僧人真切感受到张安平一颗火热的心,感受到党的温暖关怀。

    寺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为了把党和政府的惠僧利寺好政策送进寺院,送到每个僧人的手中,张安平想尽了办法,挖空了心思。现在,僧人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驻寺干部,驻寺干部成了他们的贴心人。僧人们都在一门心思潜心修行,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好政策。张安平说:“只有扎根基层,贴近僧人,只有让僧人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才能被僧人所信任、所拥护、所认可,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今年,张安平看到僧人诵经的大堂非常寒冷,缺乏取暖设施,他又在计划投资20万元建一座阳光活动房,让僧人冬季有个温暖的诵经场所,同时还筹建一个太阳能浴室,方便僧人洗澡。他说:“只要是事关僧人利益的事,我们都得想办法解决好”。在寺庙未来发展上,张安平也动了不少心思,他鼓励僧人在学习经文、藏文同时,也学好汉语,希望今后发展旅游,以寺养寺,把边坝寺的历史、古建筑和文化更多更远地介绍出去,宣传出去。

 
记者手记
 
 “驻寺”暖了僧人心

    过去,西藏不少寺庙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广大僧尼生活不方便,信众往来也不方便。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向寺庙派驻了许许多多张安平这样的干部,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指导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创新寺庙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广大僧尼当亲人、当朋友,大力完善寺庙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张安平驻寺工作刚开始时,一些僧人对驻寺不了解,产生了抵触情绪,张安平平时主动与僧人谈心交心、聊佛教聊历史、以朋友相待,他耐心地解释驻寺工作带给僧人的利益。寺庙屋顶漏雨,张安平带着驻寺干部修补;转经道和僧舍需要维修,张安平就筹资买来材料,帮他们维修;僧人吃菜难,张安平就建起了两座温室大棚……僧人们终于理解和接受了驻寺干部,明白了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是实实在在为僧人着想,实实在在解决了寺庙僧人最渴望、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驻寺干部与僧人密切交往,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热情服务为僧人带来真正的实惠和便利,使得广大僧尼更加信赖党和政府,更加自觉地爱国爱教、遵规守法,促进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不仅有利于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且对于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