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抗震救灾英雄谱:驻村工作队扛住地动山摇

2015-05-12 13:00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海拔2400米的立新村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四季如春、风景如画。176户、655余名群众大都是夏尔巴人,民风淳朴,风俗独特。驻聂拉木县立新村工作队(区党委宣传部派驻)正着手在这里打造立新民族风情园,发展特色旅游,带领乡亲们致富。

4月25日14时许,队员们统计完虫草采挖证,早已饥肠辘辘。大家围坐在一起,刚吃了几口饭,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声响从南方传来。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饭桌便跳了起来。一刹那,山川扭动、大地战栗……

基础牢靠,就能扛得住地动山摇!

一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也随着第一震波打响!

孤岛中—

“是党员就站出来!”

“地震了!地震了!快出来!”

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清科和队员们一边往屋外跑,一边高声招呼。他们本能地想把地震的消息告诉周围人。怎奈,他们的声音早被巨大的轰鸣声淹没。

震波还没有结束,大家便从慌乱中冷静下来。不知谁喊了句:“我们去看一下老百姓,肯定有受伤的!”在连续不断的余震中,驻村工作队员出发了。他们与边防派出所的战士们一起,一家家喊,一户户看。不到20分钟,乡亲们便被安置到边防派出所大院里。

立新村是山区,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这种地形发生大地震,危险程度不知比平原地区要大多少倍。

地震发生时,村里大部分群众都在外,家里大部分是老人孩子。队员向巴洛松想到了波啦(老爷爷)西热巴顿,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已经卧病在床12年。向巴洛 松和武警边防战士冲到老人家,看到老人安好,就把老人背到安全地带。驻村工作队又与边防官兵一起,把村里七八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村旁的玉洁寺倒塌了,有人员伤亡。驻村工作队员们又与边防战士冲向倒塌的寺庙。在寺庙旁一个小屋里,一位80多岁的嬷啦(老奶奶)和一位90多岁的老尼姑被困。

大家把她们背出来之后,她们握着驻村工作队员和边防战士的手,连声说:“欧洛,突吉其!突吉其!(孩子,谢谢!谢谢)!”

震后的立新,和樟木一样成为“孤岛”,与外界失去联系。只要各级组织在,立新就不会孤立无援。在周清科的带领下,乡亲们立即展开自救。他们与村“两委”把“双联户”组织起来,和边防官兵一起救伤员、寻孩子、搭帐篷、避余震……

村民尼玛维色的儿子右腿被飞石打断,急需送往樟木镇医院手术。

地震后,山上松散的石头从山上飞泻而下,震后的天气也出现异常,接连下了几天的瓢泼大雨。立新通往樟木的路上,有一座山垮了下来,刚刚完工的通村公路被毁。往日鸟语花香的8公里林间路,现在处处悬崖峭壁,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下山,就是去闯“鬼门关”。

看着乡亲们惶恐的眼神,周清科大吼一声:“是党员就站出来!”

转移时——

“人活着就有希望!”

周清科话音未落,20多只手高高举过头顶。

工作队立即宣布,成立青年党员抗震抢险突击队!在挑选了几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之后,立即出动。

瓢泼大雨中,由几名边防战士在前开路,另有几名边防战士断后,工作队和党员们轮流抬着伤员,在泥水中连滚带爬地走过“鬼门关”,终于平安抵达镇里。

就在大家企盼灾难快点过去,尽快动手重建家园的时候,立新村接到了区党委转移的命令!

樟木镇整体建在一个古滑坡带上。从每年5月开始,这个亚热带气候的边境小镇就迎来雨季。群山几乎被震酥了,山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裂缝。雨季一到,会不会发生大的次生灾害,谁也无法预料。

时间紧迫,但故土难离。驻村工作队立即召集村“两委”以及党员,传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转移命令,统一了思想。会后,大家分头行动,与边防官兵一起,逐户做思想工作。

“人活着就有希望!”驻村队员们对乡亲们说,“生命更重要。”经过一番动员,全村除个别老人,都同意马上转移。

乡亲们相信驻村工作队、相信边防官兵。大家更明白一个理:党和政府的心,永远和大家紧紧相连。

老人们走不走,是能不能快速转移的关键。于是,驻村工作队挨个做工作。做不通,再换“双联户”户长,再做不通,就让亲戚朋友去做。谁也想不到,有些老人的 亲戚朋友反被老人动摇了。他们告诉驻村工作队:“祖宗的基业不能在我们手里就这样丢掉。他不走,我也不走了。死也要死在家!”

最难劝的还要算80多岁的嬷啦次旦卓玛。老人有高血压,不能激动,一有人劝,她就哭。可是,灾后的樟木镇一带,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周清科和其他队员一商量:一边转移群众,一边做思想工作。

4个小时后,在边防官兵的护送下,立新村98%的乡亲们安全转移。

驻村工作队的小伙子们再次找到那几位不愿撤离的老人,对他们说:“波啦嬷啦,你们不走,我们也不走!”

老人们舍不得让这些年轻人陪他们守在这里,终于同意了。

就这样,直到4月30日早晨,驻村工作队才和最后转移的乡亲们一起离开满目疮痍的立新村。

安置点——

“和乡亲们在一起!”

数百公里长途颠簸之后,驻村工作队和立新村的乡亲们从海拔2400米的亚热带林区,来到海拔4000米的拉孜县城。立新村的乡亲们被安置在拉孜县临时安置点。

安置点里,各种基本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除了村“两委”班子,不少乡亲都是第一次离开聂拉木,第一次来到气候恶劣的高原。虽然有点高原反应,但大家终于远离了地动山摇,不再为生命安全而担惊受怕。

驻村工作队又开始新的工作。

樟木的植被已被震后滑坡破坏。拉孜的冬天还没有离开。

由于走得急,乡亲们基本上没带防寒衣物。拉孜风沙大,夜间气温低。驻村工作队又紧急向派出单位打电话,请求支援。5月2日,驻村工作队员们募集到的第一批2000余件衣物抵达安置点。

顾不上高原反应,驻村工作队员们又与村“两委”的干部们一起冒着风沙和寒冷,挨家挨户送保暖衣物。

刚解决了乡亲们防寒保暖的问题,尼玛次仁的女儿卓玛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驻村工作队又与村“两委”一起动员乡亲们寻找。卓玛有精神病,经常半夜走失。

找回了精神病人已是半夜。队员们刚躺下,达娃普赤又急急忙忙地跑来了。

由于气候干燥,她的两个女儿,9岁的尼玛央宗和6岁的美朵普赤流鼻血,止不住。副队长宁波峰和队员向巴洛松又急忙帮她把孩子们往帐篷医院送。

……

“我们驻村工作队担负着区党委的嘱托,开展强基惠民,危难时刻理应冲锋陷阵。”安置点帐篷里,周清科说,“震后重建的任务还很重。今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和乡亲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