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百幅唐卡工程”:推动唐卡艺术创新的历史性

2014-09-16 09: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推动唐卡艺术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述评之二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是文明进步的灵魂。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文化创新事业,“百幅唐卡工程”始终坚持“唯唐、唯新、唯美”,在唐卡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从崇尚天国到崇尚现实社会、从传统工艺美术到现代绘画艺术的转变,创作出既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华、又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时代发展精神的新唐卡。这是唐卡艺术史上,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关系的一次大胆突破和成功尝试,是一项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民族艺术创新工程,必将对唐卡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突出人民群众: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

从唐卡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传统唐卡是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物”,是为宗教仪轨的需要和描绘图饰缥缈的佛陀世界而生,基本匡囿于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的题材范畴,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产生活相距甚远,具有强烈的神本主义色彩。

神本主义建筑在泛神论和对神灵崇拜基础之上;人本主义则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因此,传统唐卡与新唐卡的创作主旨理念明显不同。

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通过唐卡这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60年来西藏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集中创作出一批既保留传统风格元素又具有时代魅力的艺术精品。

作品突破了传统唐卡内容、题材等方面的严格规制,把目光转移到历史人物及普通群众的身上,张扬的是人、人性、人的情感和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导向,使唐卡的创作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展、艺术表现形式也因之发生了较大随顺与变应。

在第一批百幅新唐卡中,《国旗老阿妈》就是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的代表作之一。周明辉、米玛琼拉两位作者,运用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樟木镇邦村次仁曲珍48年如一日升挂国旗的感人故事,艺术再现了一位普通藏族老阿妈朴实无华的爱国情怀。如果按照传统唐卡的标准,显然这类题材是不符合传统造像经的要求。

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评析说:传统唐卡主要以“神”为描绘对象,具有一定的艺术局限性。“百幅唐卡工程”将目光投向了“人”的层面,在创作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唐卡画师提供了一片更加宽广的创作空间。

艺术创新之路不但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传统唐卡创作、又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且未受过现代美术熏陶的民间唐卡画师来说,从“神本”到“人本”,不仅仅是内容、题材的简单置换,关键是创作思维的改变,以及如何掌握新造型、如何营造新意境的本领。


展现社会实践:从崇尚天国到崇尚现实社会

唐卡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演进过程中,唐卡艺术不仅受到古波斯与南亚地区绘画艺术的影响,而且还在汉藏民族漫长久远的交流往来历史中,源源不断从内地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在雪域高原这块极富地域色彩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遂以独特深厚的艺术魅力享誉中外。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西藏唐卡还特别发展出以重大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创作方式和传统。

长期从事唐卡艺术研究的西藏美术家协会顾问、西藏书画院顾问余友心曾写到:以现存布达拉宫的这类唐卡(含同类题材的壁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从“猕猴变人”到“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的漫长历史记忆和许多重要历史瞬间的特写聚焦,十七世纪以后的历代画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至1954年安多强巴完成了唐卡《伟大领袖毛主席》……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百幅唐卡工程,正是这一传统的自然延续。

然而,过去这种“写实”类型的唐卡毕竟不是主流,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为主,离现实社会较远,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有很长的距离,体现的是神秘虚幻的宗教精神。而眼前这批全新形态的唐卡作品,破天荒地以现代革命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主题,用人本代替神本、用现实主义代替来世主义,使作品具有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唐卡艺术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艺术反映一定的现实社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批新唐卡中的很多作品,体现了这一精髓。画师边多在创作《酸奶飘香雪顿节》的过程中,将很多现代元素融入到了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真实又自然地反映出西藏各族群众喜庆祥和过大节的火热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娴熟的绘画技巧与高超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了“从崇尚天国到崇尚现实生活”的这一创作理念的转变。


提高艺术水准:从工艺美术到现代绘画艺术

从类同化、程式化的内容到艺术家个性表现新题材、新面貌,是新唐卡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又一突破,这也是新唐卡从工艺美术向现代绘画艺术转变的一个显著特征。

众所周知,传统唐卡的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并有严格的规制,不得逾越雷池、不能自由发挥,而且作品绝少署名,多数作品属于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唐卡画师相应属于民间艺人的范畴。这次新唐卡创作,按照现代绘画艺术的标准组织创作,实行作品署名制度,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绘画材质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使传统唐卡艺术开始步入现代绘画艺术的殿堂。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新唐卡创作中,画师们传承历史文脉、贯通古今变化、融汇各家之长,借鉴吸收其他藏区、内地和西方绘画经验,同时既保留了传统唐卡的精华,又合理运用了现代绘画艺术的优势,实现了以继承为目的的创新、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例如,黄建忠创作的《织锦图》,灵活运用了现代绘画艺术的手法、技巧,巧妙描绘出民族手工艺传承的内容,生动反映了藏族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是一幅难得的力作。

历史和实践再次证明,千幅一面的临摹和复制,终将会落入停滞不前的窠臼;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早在10年前,萨迦派著名唐卡画师次仁旺加就开始探索新唐卡的创作,在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中,他独立创作完成了《高原雄鹰》等4幅作品,还与其他画师合作完成了另外4幅新唐卡,是名符其实的高产画师。

在谈到这次的创作体会时,次仁旺加这位从民间成长起来的著名唐卡画师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按照《造像度量经》‘复制’唐卡,现在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创作唐卡,我认为这种转变也就是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蜕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