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服饰的渊源
2014-04-09 15:59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藏民族有着特殊的服饰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面貌和心理素质,从而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历史积累。更为主要的是,藏族服饰与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藏族僧俗服饰的发展渊源
藏族早在距今五、六千前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的是昌都卡若遗址和安多各地古遗址出土的装饰品。科学证实藏民族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当时不仅有缝制衣物的骨针,还有带有审美意识才能创造的璜、珠等装饰品。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藏族装饰。
象雄王国时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7世纪)是藏族古老服饰的形成时期,由于缺少资料,无法介绍当时服饰的款式。但从零星的资料来看,用料大都为毪子、氆氇、皮毛,其色调以黑白为多,款式宽大和披式为主。便于穿盖两用。
吐蕃王朝时期(公元前825—公元923年),吐蕃八大贤人中唯一的女性名叫甲莫翁秋首次提出区分藏族男女服饰之改革,她主张男女职业有别。因此穿戴装饰也要按男女职业、性格和气质相配。男人穿着要萧洒、大方、简素、宽松,佩戴矛箭、刀枪、护身和书写用具等,以男子所从事的习武打仗、狩猎、出远门、经商、砍伐、操练和读书写字等职业相配,服饰要突出藏族男人的英勇美战,刚强机智,彪悍萧洒的气质。
女人穿着要美丽鲜艳、清秀文雅。佩戴针线包、呷乌、奶钩、手镯、耳环、戒指、项链、串珠和其他金银珠宝装饰。以妇女所从事的农牧业、纺织、针线、交际、家务和其他精细活等职业相配。要突出藏族女人的美丽健壮、温柔娴慧和精明手巧之性格。
藏族官服起源于何时尚未查到可靠资料。根据文字记载,公元前825年左右吐蕃第一代王聂赤赞普出现后,吐蕃王朝的藏王、王妃、臣相、将帅等的服饰与一般百姓服饰有别。也就是说,在吐蕃时期藏族官服就已经出现。同时也出现了藏族服饰的等级制度。那时的各级官员不仅有特制的官服,还要佩戴与官位相等的一等宝石、二等金、三等金宝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大小共十二级告身(相当于现有的军衔)与平民相区分。
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大昭寺、昌珠寺、桑耶寺、布达拉和敦煌石窟等古庙中的绘画雕塑中也可以看出吐蕃藏王、王妃、臣相的装束。例如,布达拉法王殿中的松赞干布、赤准公主、文成公主、噶尔东赞、吞米桑布扎等人的塑像是吐蕃时期藏王、王妃和臣相装束的真实再现,该殿是吐蕃时期所建原貌一直保存下来的古迹。
唐朝画家阎立本作的《步辇图》中的噶尔东赞域松等人的服饰也是当时吐蕃臣相装束的真实写照。
吐蕃官服 据各种史料和在寺院宫殿中的吐蕃赞布塑像来看头缠红白绸巾、身穿锦缎半月形披风,足蹬螺尖藏靴。藏王松赞干布头戴红色武式冠形帽,在高细的尖顶露出一尊无量寿佛像,余下的红绸交叉在胸前。
《吐蕃历史文献新疆木牍》中记载来看。吐蕃官员或男子的服装为长袍,外套着氆氇、皮类或锦缎镶饰的无袖上衣,外披半月形皮类或锦缎、布料作的外套,下装为长裙或短装,头缠丝巾。
参加征战时,身着长简甲胄,挂记事牌、盾牌、剑和剑套、弓箭、石袋、石簧、箭袋等武器。
后来,勇士们戴豹、虎皮功勋带装束。包括将帅也是如此。在肩上缀挂金、银、玉、铜、铁告身字号以区别官员身份高低之鲜明标志。
王妃和王后的服饰,除在拉萨大昭寺、布达拉、拥面拉岗内的吐蕃尼妃汉妃的装束外,在一些汉文史料中记:王妃身着深蓝色上衣、长袖口触地,穿黑、绿长裙,头发编成许多细小辫。胸戴金、银针线盒,上嵌有各类奇珍异宝,戴耳环,脚穿尼子、氆氇长靴,外披锦缎等秀有各类花纹之风袍。
在甘肃敦煌高窟第159窟壁画中出现的吐蕃赞布赤祖德赞礼佛图为:头戴红色尘顶冠,身着长袍宽松拖地,足着袜,手持香炉于垫上,顶有伞盖,前有引导,后有侍从。
杜甫在《送杨(杨济)六判官使西蕃》一诗中写道:
“边酒排金碗、夷歌捧玉盘、草肥蕃马健、雪重拂庐千。”
宋朝大将刘元鼎对吐蕃赞布服饰是这样描写的:“中有高台,环以宝座,赞普从帐中,以黄金饰蛟螭虎豹,身被表褐,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
从藏族许多零星史料记载来看,吐蕃男女有戴各种松耳石耳坠和寄命玉等宝石的习惯。男女都穿有邹褶重叠交错似如裙子的长袍。康南得荣迄今保留有这种长袍,后来改用锦缎做面料,以各色丝线或名贵皮子将服饰装饰得更加美丽外,基本造型没有多大变化。
吐蕃王朝很是善于吸收别国和他民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藏族服饰的形成定型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国家和民族服饰的优点,融入藏族服饰中;与此同时,藏族服饰对周边其他国家和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等方面也产了影响。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藏汉两族在服饰的类型上也有相互影响。
群雄割据时期(公元923—1270年),藏族社会处于一山一王,各自为政、互不相属的分裂局面。藏族服饰的地区特色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沿袭至今。萨迦本钦政权时期(公元1270—1354年),由于藏族与蒙古元朝建立政治归属关系和宗教供施关系,藏族服饰,尤其是藏族官服深受蒙古服饰的影响。当时在藏族俗官礼服中盛行一世的蒙式短褂、库伦装、花汗衫、花缎外套、镶边长袍、腊巴汗衫、翘尖红纹鞋、圆头靴,狐皮圆帽、王冠、骑士帽、红樱帽等装束,大都为依照蒙古古装改造的藏式官服。
帕木竹巴和噶玛巴宗堆王朝时期(公元1354—1642年),对俗官服饰作了一些改革,现称之为王子装的(过去对贵族称之为王子,其装束称王子装)毛料或哔叽面料的多褶裤,彩虹条纹的氆氇长袖衣,氆氇披单、彩缎或金丝花缎做的上衣,绣花飘带、彩花荷包、碗套、纯金笔筒、单皮底或多层皮底靴等官服,是这个时期制定的俗官服。
甘登普章政权时期(公元1642—1959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责成第司洛桑土登负责收集整理藏族各地服饰式样,编成《珍饰》,于公元1672年(藏历水鼠年)新年庆典上颁布。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了甘登普章僧俗官员珍宝装饰礼服制度,规定了各级官员根据不同级别划定15个等级礼服形制。并颁布了各级官员参加各种重大活动和朝拜达赖喇嘛时必须穿戴珠宝服饰的规定。同时,在重大庆典活动中,对七政宝、八瑞相、八宝物的敬献者和持香者的服饰也作了规定。珍宝装饰礼服制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佛教传入藏区后,公元八世纪下叶藏区出现僧人,随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族僧人服饰。公元十世纪初,佛教第二次复兴运动中,教派林立,不同教派的僧人们所穿戴的僧衣僧帽,在款式、色彩等方面不尽相同。后来有些人将各教派僧人所穿戴衣帽颜色来确定教派名称,所谓黑教、红教、白教、花教、黄教等极端离谱的抽象称呼。
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神舞。跳神者的服饰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这种服饰有佛本尊、护法神灵、妖魔鬼怪、飞禽走兽等肖像面具相适应的服饰,真可为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稀奇古怪的服饰登上大雅之堂,又为藏族服饰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
藏族戏剧和歌舞的出现,与这些艺术密不可分的戏剧、歌舞服饰也自然兴起。这些服饰是根据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戏剧角色的地位身份来加以设计配置的。它又是一种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带有夸张艺术的别开生面的一种服饰。藏族神舞服饰和戏剧歌舞服饰,除了具有强烈、豪放和丰富的审美意识外,更主要是体现了藏族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它客观地显示了藏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多彩,以及藏民族符合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体现了雪域文化在服饰文化中的内涵。
综上所述,藏族服饰有官服、民服、僧服、宗教神舞服、戏剧歌舞服五大类。这些服饰的共同特点是用料广泛、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装饰华丽、价值高贵、宽大肥厚、讲究实用、穿盖两用。这与藏族居住地域、起居行旅,劳动方式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所决定的。
藏民族为了鼓励勇士和战功显赫者,惩罚临阵逃脱和胆小怯懦者,吐蕃藏王制定了《六褒贬法》,规定对打仗勇敢、战功突出、策谋有功者受于虎、豹等皮戴在脖子上或镶在衣领上,作为英雄的功勋带。有虎皮将军、豹皮将军等称谓。对那些临阵逃脱、胆怯投降的懦夫,头悬狐皮及狐尾,以示作战怯懦者的警辱标志。后来这种功勋带演变为藏族服装上的一种装饰品一直沿用至今。现藏族男女戴狐皮帽也是从古代耻辱标记演变而来的。
二、康巴藏族服饰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藏族服饰对全藏来讲,大体都一致。但各地也有不同的特点,康巴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民族源流和同围边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频繁等原因,表现在服饰上有其鲜明的地区特色。康南、康北、康东和嘉绒的服饰各有其地区特色:
(一)康南服饰特点
康区南部气候温暖、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河谷农区,这里的服装比较轻便、单薄、讲究色彩鲜艳。女式服装无袖的为多,主要便于从事农活,也体现气候温暖。服装用料大多为自织的毪子、毛料、山羊皮、氆氇、尼子、布料和绸缎。衣领、袖口和襟边一般很少镶高级裘皮,就是镶也是很窄小。镶边用料一般为花格氆氇、布料、缎锦等。康南妇女喜欢带围裙。妇女的耳饰和项饰里缀有带枝杈的珊瑚树和绿松石。得荣、德钦、巴塘的男女胸前都挂呷乌(呷乌为藏语,用铜、银、金打制,并镶有各类珠宝的特制首饰或护身盒),女式呷乌有圆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得荣妇女头饰别具一格:年青妇女头戴银盘,象征头顶十五的月亮。将发疏编成许多细长的辫子,在辫子末端接上特制的约20公分长的二根银丝棒盘系在额前,银棒一头扎有鲜红的丝线飘扬在右额旁,本来美丽健状的得荣姑娘显得更加美丽。
得荣、巴塘、乡城、德钦、中甸和昌都等沿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地区的藏族居民由土著、吐蕃时期今阿里、江孜、贡布等地吐蕃人和公元15—16世纪云南纳西王斯郎绕登(木氏土司)向康南各地军事扩张时随军的纳西族三大民族构成。因此,这些地区男女服饰的用料、色彩、款式等方面保留着吐蕃服饰的原貌,与今西藏江孜、阿里、日喀则有些地区装束基本一样。得荣、巴塘南部、德钦、中甸一带的藏族服饰明显带有纳西族的特色。
康区南部得荣的服饰保留着远古藏族白色崇拜的传统:男子身穿的衣领上镶有花格氆氇的白色毪子藏装和白色丝绸或布料灯笼裤。男女身着红白相套的长袖衬衫;妇女穿边角有花须的白色裙子。富有得荣特色的服饰是日徐一带的女装:用山羊皮、花格毪子、氆氇、蓝色布料对称相拼而成的无袖连衣裙。裙领镶有花格氆氇,边角镶有长毛白山羊皮,该裙称“于堆”。其文化内涵是象征当地的土著、吐蕃部落、纳西族合睦相处,融为一人。连衣裙上外系一根镶有铜或银雕花装饰的皮带,皮带两边挂有细小铃铛和荷包,使姑娘变得格外婀娜多姿,神采奕奕;妇女还穿一种黑色毪子做的百褶裙。衣领镶蓝布和花格氆氇。这种百褶裙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吐蕃女装相同。说明它是吐蕃时期的女装在得荣保存了下来。得荣服装还有一个特点:妇女长袍都要开杈,两杈口要镶绣花边或锦缎,配上银扣。衣领要镶黄白二色金丝缎子,有些缎子缀点珍珠,镶饰越宽表示越富有,同时还要配上双银扣。
(二)康北服饰特点
康北地区较寒冷,大都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男女服装特点为宽大、厚重、有袖,用料大都为皮毛、自织毪子和绵羊皮。皮衣有光面长袍和外套布料或绸缎面子两种。光面皮衣领襟袖口镶青布。绸缎面子镶羊羔皮、水獭皮和虎豹皮等高级裘皮和锦锻,讲究华丽富贵和潇洒英武。妇女头饰为“珊瑚莲花”,后脑勺挂一串章嘎银币,在背垫上镶金银和海螺等饰物;有些背垫上镶有琥珀、珊瑚和碗口大的雕花金银装饰。康北霍尔五地(指今甘孜、炉霍),有些为蒙古族的后裔,因此,康北服装有蒙古服饰的特色。
(三)康东服饰特点
康东男女服饰的特点:在用料上大都为布料、尼子、氆氇、毛料和绸缎,皮毛的较少。有袖无袖兼有,讲究色彩高雅,衣领袖口很少镶边。男女衬衣则镶很细的金丝缎边,俗称金边或银边衬衣,配双银扣。
(四)嘉绒服饰特色
嘉绒地处大渡河流域,男女服装一般为,披衫和长、短袍为多,而且大多绣上花边。用料一般为自织的毪子和布料为主。镶各类裘皮的服装很少。妇女头盖绣花帕巾,外扎五彩丝线发辫,发辫上套有金银、珊瑚等珠串。妇女身披黑白花格毪子外套。妇女长袍两边开杈,杈口和衣边绣花装饰,前后系腰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