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藏东经济区怎一个“火”字了得

2014-03-12 09:4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玉龙铜矿主体工程完成封顶、三江水能开发陆续上马、5321万元资金投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民生工作地位日渐凸显……昌都,正以勃发的激情,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完成新一轮历史性跨越,一幕幕又好又快发展的好戏,正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上演。

  藏东经济区:正在崛起的明珠

  2007年,是昌都地区建设藏东经济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无论是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矿业开发、以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还是以“大香格里拉”为品牌的旅游环线建设和商贸物流发展,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险峻雄伟的横断山区和奔腾咆哮的三江流域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冉冉升起。
  充分利用好丰富矿产资源和充沛能源,是昌都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手段。今年动工的全国保有储量最大的玉龙铜矿一期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完成投资3.5亿元,明年可望实现年产一万吨电解铜。到2009年,随着玉龙铜矿的初步建成,昌都的财源税收、三产结构将迎来质的跨越。
  同时,中国铝业公司进驻昌都,拉开了全地区大规模探矿的序幕,第二、第三个玉龙铜矿的发现也许不再只是梦想。“这标志着昌都矿产资源开发进入了市场化新阶段”,地区发改委主任卢立平说。 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昌都从“自用”与“外送”两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自用”:重点抓好地区重点电站、各县二级电站和乡镇小水电站的建设,使装机容量由目前的11.7万千瓦增加到30万千瓦,加强电网改造等能源基础建设,让85%以上的农牧民用上电;“外送”:主要是以建设西电东送接续基地为目标,对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进行规模型能源开发。近期以金沙江、澜沧江为重点,启动了1000万千瓦水电站建设,中远期抓好怒江水电开发,努力实现3000万千瓦外送能力,进而建成藏东电网。去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昌都组建的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如今正在对金沙江开发进行可研、论证、设计等工作。
  以昌都物流中心为重点的商贸流通市场建设,使昌都镇密切了与本地区以外重点城市市场的联系,增强了辐射功能,逐步成为与内地经济联系广泛、人员交流密切、投资更为活跃的开放地区。
  “按照‘靠西朝东、接轨东南、抓好三个发展极’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定位,昌都地区将坚持以农业牧业为基础,以资源利用为特色,以能源矿产为支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承东启西、良性互动的藏东经济区。”自治区副主席、昌都地委书记孟德利的一席话,勾勒出了藏东明珠的未来。

  新农村建设:怎一个“火”字了得

  广袤的藏东大地,新农村建设一派勃勃生机。从金沙江畔到怒江岸边,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农牧业增产增收喜讯捷报频传,农牧民忙碌的身影、脸上洋溢的喜悦构成了当下藏东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画面。
  这两天,丁青县巴达镇巴巴村的20户农牧民正忙着搬新房,集中修建的新村坐落在生活便利的214国道旁,宽敞的新居、厨房里的自来水、客厅里的电视、电话,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村庄揭开了村民生活新的一页。从去年到今年9月,昌都地区陆续完成了15699户农牧民安居房建设任务。
  随着农牧民安居点基础设施的改善,昌都启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以行政村为主,把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列入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今年,昌都地区安排了250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总投资达5321万元。
  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新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如今,依托小城镇市场、优势资源、劳动技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藏东农牧区劳动力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政府的组织下走上了劳务输出的路子,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纷纷涌现。同时,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活动在藏东农牧区日益活跃。
  在春旱夏涝的情况下,今年昌都地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总产量可达1.7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35公斤。在抓好农牧业基础生产的同时,昌都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昌都地区特色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以多个县为中心的产业带相继形成,全地区农牧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态势。
  如今,通过对农牧业生产、劳务输出、虫草及林下资源采集、政策性收入四大增收渠道的充分挖掘,昌都逐步建立起了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06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家庭1万多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家庭减少到2000多户,今年这一良好态势还将继续。”自治区副主席、昌都地委书记孟德利告诉记者。

  以民生为重:谱就和谐新篇章

  “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改善民生工作,将成为今后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维色表示。在加快推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同时,昌都将把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0月25日,随着丁青县顺利通过自治区“普九”评估验收,昌都地区全面实现“普九”,“两基”目标如期实现,昌都地区教育事业就此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昌都地区拥有62万人口,如何将人口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是昌都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课题。今年,昌都地区拿出本级财政年收入的20%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年安排1200万元教育投入,用于农牧区教育基建项目的总投资额达到1.095亿元,新增校舍面积8万多平方米,192所教学点改造及60所小学规范化建设已交付使用。目前,全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2.8%,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分别已达到99%、90%、18%。
  现如今,昌都地区58万农牧民愈发离不开农牧区合作医疗这根“保险带”了。截至今年10月,昌都地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到53.4万人,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95.79%,今年共支出医疗基金总额24万余元。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地区138个乡镇,已有102个建成了乡级卫生院,覆盖率达到74%。今年,昌都地区还开展了村级医疗体系试点工作,为改善部分地方“有药无医”的状况积累经验。
  今年,昌都地区深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工作,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6月和10月,昌都地区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陆续启动,截至目前,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到115户,参保职工5335人,新参保人员中的个体参保人员就达60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达到128家,参保职工21949人;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职工分别达到1540人和9758人。
  今年4月初,昌都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成立;8月初,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又有400名城镇困难群众走上了交通协管、社区服务等工作岗位。一年来,昌都地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截至9月底,全地区已举办各类城镇失业人员培训班27期,培训失业人员1454人次,全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864个,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累计实现就业19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眼下,总投资5200万元的昌都地区首批600套廉租房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享受城镇低保、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困难家庭明年将入住廉租房。与此同时,农牧区白内障复明、大骨节病搬迁等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展成果正惠及全民,和谐发展的阳光普照藏东大地……


(新闻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