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2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商以致富 成名天下”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昌都商务发展纪实
昌都作为唯一与四川、青海、云南三省份毗邻接壤的西藏地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座地处西藏东大门的小镇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山青水秀,人文古迹众多,而且自古商贸繁荣。
回顾60年,昌都商务做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非凡的生命力谱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华丽篇章。如今,昌都商务局无论是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事业更是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1955年8月当时叫工商处,到1957年8月工商处合并到建设处,1971年12月,地区商业局正式成立。2004年7月,重新组建了昌都地区商务局,作为地区行署的工作部门,地区商务局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地区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招商引资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贸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商贸事业顺利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1984年,地区商业局本着“松绑、放权、搞活”的精神,加快商业的改革步伐,着重从指导思想、经营方式、工作作风上搞好一个“转”字;从放宽政策、开放市场、下放权力等方面狠抓一个“放”字;在疏通流通渠道,开展集市贸易方面突出一个“活”字;在经营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上狠抓一个“改”字。使昌都地区商业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成分、多形式、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格局。1996年到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加之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长期经营不力、亏损严重和效益低、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的企业,由经营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兼并,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对亏损大、负债高、冗员多的综合性企业,实施母体分离。进入90年代中期,各类商品全面放开供应,商品的品种、质量、花色、款式、档次从过去的单一简单,逐步提升到多功能、上档次、耐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资需求。目前,昌都城乡市场活跃,货源充足,商品丰富,购销两旺。
60年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昌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直至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商品流通工作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通过放开商品经营、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社会商业结构和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城乡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流通规模从小到大,流通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市场化程度从低到高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十一五”时期,昌都全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截止2009年实现12.2亿元;市场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到2009年底,全地区有各类农贸市场17个,年交易额4.6亿元;外贸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自2004年地区商务局成立以来,积极争取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投资660万元先后新建了芒康红拉山出口基地和昌都汇丰毛发制品出口基地,填补了历史上我地区无出口基地的空白,2005年—2009年,两个出口基地累计完成出口创汇401.26万美元,实现了我地出口创汇零的突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2年以来,全地区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4.89亿元,上缴税金1128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50个,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4374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我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有效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现金收入,缓解了就业压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推动了昌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