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对口省市>

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三年援藏工作纪实

2014-03-16 09:17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壮丽征程 无悔人生

    —— 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三年援藏工作纪实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奋斗,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带着满腔豪情与依依不舍,告别了付出感情和智慧、洒下心血和汗水的雪域高原……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在艰难困苦中经受考验

    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年前,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踏上世界屋脊的那一刻,就深深感受到肩负着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那里有蓝天白云、茶马古道,充满神秘色彩的康巴文化令人心驰神往。但作为援藏干部,大家感触最深的不是雪域高原的独特风光,而是高原缺氧、道路艰险、语言不通、民情生疏、社情复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

    甫抵昌都,援藏干部们就遇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有的同志靠吸氧度过每个夜晚,有的同志因引发肺水肿住进了医院;下乡和出差途中,大家时刻面对着险峻的地形和路况,雪崩、泥石流、塌方、滑坡等灾害往往突如其来,可谓险象连连,九死一生;生活上的困难更是家常便饭,停水停电司空见惯,喝凉水、吃生饭,“全副武装”冻难眠,是援藏干部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全体援藏干部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抓实抓好。通过定期集中学习、交流座谈、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央第四、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长期在藏工作的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奉献高原、建设西藏的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做好工作的本领。

    二、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全力维护一方稳定平安

    昌都地处川、青、滇、藏四省区交界的咽喉地带,区域位置独特,长期以来都是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是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拉萨“3·14”事件,给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进藏以来,全体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作为援藏工作的首要职责,作为重如泰山的政治任务。他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做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大风大浪中磨炼了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为高标准完成对口援藏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援藏干部田学明、张作明、刘振明三位同志分别担任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县委书记,他们组织研究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保安全、保稳定措施。来自天津市公安局系统的苏建柏、曹辉、张津生、郑哲、王斌等干警,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斗争的最前线,他们充分运用专业优势,在侦破重特大案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连续200多个日夜吃住在一线、毫无怨言。

    在关键时刻,全体援藏干部讲党性、顾大局,顶得住、打得赢,为保持昌都乃至整个康区的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履职尽责,因地制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对口支援的昌都、江达、丁青三县,基本情况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点。

    三年来,我市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25亿元,援建项目30多个,全方位加大了对口援藏的工作力度;援藏干部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卡若区委书记田学明带领杜庆先、田刚、魏军、张立存、何振芬等援藏干部,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道,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增加农牧民收入,他们充分利用卡若区的区位优势,从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入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特别邀请了天津专家对菜农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农牧民致富能力。援藏干部们还先后协调420万元资金建起了2所教学点和1所县幼儿园,筹措450万元资金为卡若区孤寡老人重建了敬老院,协调560万元资金修建了卡诺镇天津大桥,解决了5000多名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江达县委书记张作明和耿卓斌贝、刘洪章、徐向东、张万林、江荣来等援藏干部抵达当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了历时两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的基层走访调研。他们充分利用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玉龙铜矿的资源优势,全力抓好矿业经济的发展建设,为玉龙铜矿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主动帮助协调解决民企纠纷,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还先后投入1376万元兴建了津江桥、同普天津新村、岗托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交易中心、县医院综合楼等4个援藏工程,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丁青县委书记刘振明率领李克禹、黄忠林、丁保金、乔冶、崔玉宝等援藏干部走遍了当地乡镇,深入农牧区、教学点和基层单位了解实际情况,将“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在援藏干部的精心组织下,该县1562万元援建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天津大道、电视台综合大楼、三个教学点、沙贡防洪堤、县城自来水附属工程等项目的成功建设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三年中未发生影响社会局势稳定的事件。

    来自我市卫生系统的援藏干部刘智、于向东、徐绍鹏、徐炜、王世瑜等先后在王西墨和刘先夺两位副院长的带领下,开展的断肢(指)再植手术开创了西藏自治区先例,实施的1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在医院规范化管理、科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收到了显著成效,为藏胞的健康带来福祉;来自我市教育系统的昌都教育局副局长肖伟和教师李建刚,3年深入当地11个县、上百乡镇的数百所学校调研,进行了20多项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有力促进了昌都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昌都地直机关工作的援藏干部张平、秦健、张丽群、陈冰、孙建国等与基层干部交朋友,为困难百姓办实事。

    在每年开展的“献一份爱心”活动中,全体援藏干部把节日生活补助费全部捐献出来接济当地贫困家庭,累计金额20余万元。三年来,援藏干部们个人为当地群众捐赠的资金、物品总计60多万元,协调争取援助资金和物资1300多万元。

    四、播撒真情,甘于奉献,展示天津干部良好形象

    援藏干部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是为人父、为人子,都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远离亲人,远离家乡,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常在大家心头、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是乡情和亲情。

    援藏干部领队梁淳久同志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认真抓好援藏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同时,每当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都带头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为全体援藏干部树立了榜样。

    2007年10月,卡若区委书记田学明的母亲突然去世,当时他正下乡调研,身边的同事们都劝他赶快回家,可他还是忍着悲痛、坚持完成了各项工作后才赶回家中,此时已是老人去世的第四天……

    2008年7月,正是“3·14”事件后昌都电视台工作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王晖70多岁高龄的父亲突发重病,连续转院6次,医院先后下发了4次病危通知,但王晖经过彻夜思考,最终毅然选择留在昌都坚守岗位……

    三年来,多名援藏干部被受援单位委以重任,25人次被评为昌都地区各级各类优秀援藏干部,3名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名同志得到了职称晋升,3人荣获个人三等功、1人获得全国广电系统两次表彰,70%以上的同志连续三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

    三年雪域苦旅,一世高原深情。

    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用良好的形象、过硬的作风、显著的成绩,让民族团结的丰碑巍峨高耸、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