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三大因素制约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2014-03-14 19:48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记者最近在广东、浙江、天津、重庆、西安等省市进行调研时,有关专家表示,目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目前来看,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大多是零星的、企业自发进行的。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仍受到三大因素的制约。 

    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差,发展综合成本高 

    据西安市招商局局长王毅介绍,西安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然而由于地处内地,铁路等运力等都受到限制,输出成本高;加上在东部地区,商品可以放在保税库中,大多数西部地区没有保税库,造成物流成本大幅增加。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成本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除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外,配套能力不强也是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重庆为例,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 

    重庆帅得龙服饰公司2005年9月在万州成立。来自温州的董事长王晓春说,万州虽是西南地区的纺织业基地,但长期工艺落后、技改不足,无法与现代服装业有效配套。比如公司生产休闲裤需要的面料、辅料、拉链,甚至电动缝纫机专用线等,都无法从万州采购,被迫全部从温州购买,无形中增大了企业成本。王晓春拿来从万州和温州分别购买的缝纫线对比,本地产品看起来明显粗细不均,不仅容易断头,用手一搓还会起毛。王晓春说,只有生产低档服装才能使用这种线。 

    随着投资者对投资综合环境的日益重视,西部地区曾经引以为豪的电力、煤炭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小,而交通不便、融资能力差等劣势反而进一步加大,造成西部在招商引资时处于被动。 

    此外,中西部与产业配套的服务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记者调研时发现,西部地区银行、会计、金融、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中西部投资融资难成为发展的瓶颈。一些县区的金融机构在当地只存不贷,成为资金“抽水机”,而把贷款投向了都市区、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方财政相对较弱,在吸引资金和产业方面竞争不过东部地区 

    浙江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吴处长介绍,从西部招商引资的政策与东部比较来看,西部政策并没有多少优惠,虽然水电有一些优惠,但2000年后差异缩小,目前西部开发政策繁琐,缺乏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货”。另外,西部的地价看上去较低,但是真正对好的项目而言,并不便宜。 

    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招商干部反映,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用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土地出让成本,然而西部许多区县用本级财政收入来维持基本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无力补贴招商成本。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重庆市主城区近郊地区工业用地土地出让金大约为每亩20万元,县区的工业用地土地出让金为每亩3万至10万元,而重庆主城区“三通一平”的土地整治成本为每亩20万元左右,基本相当于土地出让金,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的收益甚微。企业到地方投资,地方政府要负责“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已是通则,因此政府还要承受很大的财政负担。 

    西部引资存在“JQK”现象,投资环境尚待改善 

    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是扩大东西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在西部投资的一些私营企业老板把政府部门的一些不良做法称为“J、Q、K”(对“钩、圈、揩”的戏称)。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吸引企业尤其是民企投资时,先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企业上“钩”在当地投资,然后“圈”住企业层层“揩油”。 

    东部部分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在西部投资有“四怕”:一怕政策变来变去;二怕办证跑断腿;三怕被吃穷喝垮;四怕不明不白乱摊派。同时,合作方依仗当地关系深,一旦出现问题导致行政不作为和司法腐败等问题也在困扰着来自东部投资的企业。 

    此外,人才匮乏同样成为制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瓶颈。重庆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比5.2%,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