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唐柳”见证藏汉亲情

2014-03-14 19:2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内地入夏芳菲尽,高原万木花正浓;放眼绿漫拉萨城,杨柳絮舞日融融。在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尽管春夏交会季节、山头枯草尚未返青,但河谷城区早已掩映在葱茏绿幔中。

  在明媚的阳光下、柔美的微风里,分外醉人心脾的要数随处可见的“公主柳”。这不仅因她缕缕垂绦临风舒展迷人眼,更缘它是汉藏千年亲情交融的象征――

  唐柳依依千年佳话绕古城

  碧空闲云游走,水边柳阴婆娑。在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公园,有许多或卧或躺又努力向上伸枝延冠的巨大古树。正当记者对此奇景迷惑之时,旁边的藏族姑娘索南央吉说,这就是“公主柳”,也叫“唐柳”,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树种,她与汉族男友杨帆经常来树下“享受这里的优雅、‘蹭蹭’藏汉团结的‘福气’。”

  在拉萨古城的河岸上、街道边、寺庙里、居民区、机关大院内,到处都有唐柳的身影;许多树身上还挂有林业部门认定的“古树”号牌。有趣的是,这些树的树干大多左向盘旋、曲曲弯弯上长。据说,这是由于内地树种受高原气候影响所致;也有的说,文成公主思乡使然――回首东凝望长安,久而久之,树干慢慢左旋。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左旋柳”。不管怎么说,纳凉于唐柳阴翳下人们的心中,汉藏联姻的史页总会悄然打开。

  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王)松赞干布为妃。史载,衣饰华丽、美若天仙的文成公主,不仅带来国宝――原供奉于洛阳白马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佛像,还用白马、骆驼驮来太宗所赐的五行典籍、工艺技术和医学等著作。此外,相传,西藏原无柳树,文成公主到达拉萨后,将灞桥别离时皇后所赐柳枝亲手植于大昭寺周围。自此,唐柳根扎高原不断繁衍,延续着汉藏1300多年的亲情。

  拉萨数不清的柳树自然成为文成公主的化身,最为著名的要数大昭寺唐蕃会盟碑两侧的“唐柳”。

  史载,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遣使臣论纳罗到长安请盟。当年10月,唐派宰相和大臣17人与蕃使会盟于京师长安西郊,随后派大理卿刘元升入藏。822年5月6日,在拉萨设盟坛、盟誓约,双方都愿“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进而,于823年在大昭寺正门前的两棵“唐柳”中间立碑以记会盟史实。碑文载:“甥舅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强调了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甥舅姻好之事。

  尽管唐蕃会盟碑边的唐柳历经千年风雨,业已枯萎,但依然为人们所珍视。络绎不绝的朝佛群众在碑下酥油灯专供处顶礼膜拜时,总忘不了要给唐柳树干挂上洁白的哈达。

  血脉融融世代通婚续亲情

  “结婚整整20年了,请记者同志好好给咱们照张相。”王健搂着次仁卓玛的肩膀说。次仁卓玛则拉过身边个头高出他俩的儿子有点不好意思:“都老夫老妻了,咱们三口一家一起照多好。”

  王健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大学毕业进藏工作后,与当地一事业单位的姑娘次仁卓玛相爱结婚。这对40岁出头的汉藏夫妇告诉记者,他们的儿子多吉次仁汉名叫王小龙,今年19岁,马上就要参加高考。提及家庭生活,夫妇俩均戏称对方为“语言老师”。他们坦言,结婚初期语言有些障碍,但不久王健学了一口地道的拉萨藏语,次仁卓玛也能讲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如今儿子更是汉藏双语精通。他们拍拍独生儿子肩头:“‘团结族’小伙子加把油,争取考个好大学!”

  当地人习惯把藏汉民族结合的家庭称为“团结家庭”,而其子女被称为“团结族”。在西藏,像王健、次仁卓玛这样的家庭为数不少。其中,次仁卓玛所在的单位52名职工中,就有6人为“团结家庭”成员。

  记者了解到,“团结家庭”各成员不光血脉融合,一些生活习惯也自然糅合,但同时也保留着各自的民族习俗。比如,汉族家庭成员养成了喝酥油茶、吃糌粑的习惯,藏族家庭成员也习惯吃内地口味的炒菜与面食;厅堂既摆有藏胞信仰的佛龛,也有汉族人敬奉的财神。

  “我们每年都可以过两个年。”次仁旺堆、邓元君夫妇告诉记者,藏历年与春节往往相差一个月时间,不管哪个“年”,他们都要按照藏汉不同的习俗精心准备迎接新年。不过,2008年的藏历年与春节是同一天,那天夜里,他们“古突与饺子一起吃”。

  “古突”是藏族家庭类似于汉族年夜饭中“团圆饺子”的一种面食,面疙瘩粥里包有白石子、人参果,以及顺、逆时针编制的小绳等,象征和预示每个人的性格、运气、前途,谁吃到哪样面团当场亮相,相互点评,以使全家人共享欢乐。

  邓元君说:“今年的年夜饭,我们吃罢古突又‘捞元宝’,就是给饺子里包了硬币看谁能吃得到――预示财运好,两个儿子乐得不得了。”她说,每逢两个在内地读书的“团结族”儿子回来,心里无比高兴。她表示,不管儿子将来与藏族还是汉族女孩结婚她都赞同。“‘团结家庭’早已是西藏人习以为常的传统了,自由恋爱嘛,随他们去吧,再说汉藏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她说。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啊叫光明、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啊叫中国、叫中国。”――周末晚间,在拉萨北京中路上的四川会馆传出动人的歌声。湖北省援藏干部罗先生用纯正的藏语唱罢第一段后,引起在座的当地藏胞罗布次仁、普布次仁等满桌人的共鸣,他们不约而同举起酒杯齐声高唱起来……

  尽管这首《一个妈妈的女儿》的歌曲不知何人所作,但在西藏各地极为流行,走到拉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据当地人讲,这首歌也许来自远古的传说,抑或是千百年来藏汉两个民族亲情积蕴的自然流露,总之它流行着、不停地被人们传唱着,是人们的心声。不过,有关藏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亲情的传说与研究论证还真不少。

  公元11世纪流传在藏域民间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中说:“藏汉之间亦有缘,汉地善业传藏地,藏地善法传汉地,藏汉如同日和月,彼此之间离不开,因缘相连成一家。”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民族,相传是由西藏古代土著居民与黄河上游地区的氐羌族群以及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西藏人与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源于以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为代表的中国北部的晚期智人。中科院研究人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现代西藏人头骨特征,以及对现代藏族体征的连续研究发现,藏族的体质特征与中国华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最接近。藏族是从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经华北古代居民的不断迁入和混杂,逐渐形成今日的藏族体质类型。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先生曾用大量基因频率数据,对中国不同族群间的遗传距离作分析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根连根(指祖根,即血缘)。所以,中国目前56个民族合在一起称中华民族是完全合乎科学的;从聚类图上可以看出,远处西南边陲的藏族,在血缘关系上似乎与北方汉族人更接近。

  尽管文成公主远嫁车辙湮没在历史红尘中,藏汉亲情却绵延不休。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藏族同胞保护、抢救汉族同胞不胜枚举的事例,再一次无声地谱写了藏汉一家亲的续歌。(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