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09:1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类乌齐县委、县政府扭住安居乐业不放,以安居工程建设为平台,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农牧民增收
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利用安居工程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使这项工作充分得到群众的认可,获得群众的支持,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引导,精心组织。桑多镇恩达村、卡玛多乡卡玛多村、类乌齐镇觉恩卡村、吉多乡达多村四个村的村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己动手建家园,艰苦创业求发展”,积极组织373人参与安居工程建设,出动车辆62台(辆)搞运输,劳务和运输两项直接创收68.32万元,增加了农牧民的现金收入。
二、拓宽致富门路,促进农牧民增收
以上“四个乡镇的四个村”,不仅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促增收上下功夫,而且还在形成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充分依靠、调动和利用好各类能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实行一帮一,传技术、传经验,传帮带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进行非农转移和劳务输出,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农牧民搬迁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单靠农牧业生产维系家庭生活的方式。一些农牧民依托国道214和317线的地理优势,在公路沿线办起了10家商店,为有效地拉动农牧区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从中直接盈利创收。2户农牧民开起了茶馆,为过往、闲暇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开辟了创收的新路子;1户农牧民开办了招待所和饭馆,形成一条龙服务的“农家乐”,其收益看好;1户农牧民开设了摩托车修理店,解决了农牧民群众修摩托车难的问题,既为自己找到了就业岗位,又增加了服务收入;15户农牧民购买了汽车或拖拉机从事运输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现金收入;还有不少人长期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相当可观。
四个村的经济实体初见成效,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去年底,桑多镇恩达村人均收入达11840.92元;卡玛多乡卡玛多村人均收入达12146.22元;类乌齐镇觉恩卡村人均收入达14500.64元;吉多乡达多村人均收入达12116.49元,实现了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历史纪录,成为类乌齐县乃至昌都地区4个典型的“万元村”,为其他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