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防震减灾事业蓬勃发展

2014-03-14 11:1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成立于1987年,实行中国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防震减灾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在中国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着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范围内防震减灾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为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监测预报

  西藏自治区位于印度洋与欧亚两大板块的碰撞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频度高、强度大,是我国大陆地震最强烈的省区。拉萨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因此科学有效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至关重要。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为了加强西藏地区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地球科学的研究,1991年通过中美科学家的合作,建成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数字化地震测震台,架设了技术性能先进、稳定可靠的宽带数字测震仪—拉萨CDSN。它的建立,实现了西藏地震监测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提高了西藏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而且推动了地震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九五”期间,在中国地震局统筹安排下,1998年先后投资建立了昌都、那曲、狮泉河三个数字化测震台,消除了藏东、藏北和藏西的地震监测空白,地震资料可直接通过卫星实时传输给中国地震局观测数据中心,会同全国的记录数据,参与全球地震的定位。

  “十五”期间,国家投资3800多万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该项目包括“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强震动台建设”、“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建设”以及“拉萨市活动断层探测”等六个子项目。项目建设包括:新建了拉萨遥测地震台网,那曲台阵,普兰、改则数字地震台,狮泉河综合观测台;对拉萨、林芝、察隅、日喀则地震台和拉萨地磁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增上了地震强震动、前兆观测项目;建立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地震数据信息服务系统,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应急指挥、信息发布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增强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指挥能力和震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的科学水平,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拉萨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对拉萨城市规划以及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场地提供详尽可靠的地震资料,提高拉萨市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西藏自治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工程的实施,标志着西藏地震观测、地震科学和地震预报研究进入以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该项目的实施,使西藏这个历史上多震、强震的省份,未来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将有显著提高,为实现西藏自治区防震减灾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西藏拥有11个地震监测台站(其中5个国家数字化基准监测台站,1个国家基准地磁监测台站,3个区域地震台),1个遥测台网(拉萨),1个台阵(那曲),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地震监测台网,西藏自治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科学管理化,有明确的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思路,建立了严格的周、月、年震情趋势会商和震后趋势判断制度、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中期、短期地震预报准确率有所提高,震后趋势判断达到快速和较高的准确率,为稳定社会、安定民心做出了贡献,西藏自治区地震局1997、1998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地震局的表彰和奖励。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2000年获得国家人事部、中国地震局的表彰奖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授予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为监测预报先进集体。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灾害预防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环节,区地震局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防震减灾法》赋予的管理职能,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积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西藏防震减灾综合防御的能力。

  近年来,区地震局先后为拉萨“两桥一洞”、青藏铁路、米林机场等重大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建筑物和重大项目的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西藏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努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2000年出台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政府主席令第24号);2001年7月份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这两部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标志着西藏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推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西藏自治区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落实,2003年,西藏开展了地震法规执法检查工作,区发改委、区地震局、区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拉萨市等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促进了防震减灾法规的贯彻落实。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和地震应急知识,增强了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地震紧急救援

  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十五”期间,区地震局建成了较为先进的西藏自治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使西藏地震应急处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应急处理和综合指挥能力。此外,我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也正在筹备组建之中。

  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西藏与国内外地震机构和有关组织,学术团体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先后与俄罗斯国家海洋地质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开拓眼界、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促进西藏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系统援藏工作

  中央做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中国地震局积极响应,对西藏的防震减灾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除了从经费上给予倾斜外,还从内地抽调了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到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工作,并积极培养本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2002年,中国地震局制定了专家学者交流访问制度,每年选派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到西藏工作3个月左右。2003年,在中国地震局的号召下,西藏地震局和广东省地震局达成了“东西联手共建”协议,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发展。经过2年的协调与合作,“东西联手共建”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广东省人民政府已同意投资援建林芝地区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西藏地震局也与广东省地震局签署了共享地震数据的合作协议。

  “十一五”规划

  展望未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抓住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大力促进地震科技进步与发展;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速人才培养,为西藏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到2010年,使西藏防震减灾事业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满足广大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大大缩小地震监测空白区,使重点监视防御区初步建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各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镇达到基本抗御6级地震的目标;部分重大工程具备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地震速报能力缩短到30分钟,速报后,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初步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内重点监视防御区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8个项目,总投资2.64亿元。

  一、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加强西藏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是国务院对西藏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要求。针对西藏六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的实际,在各地区行署所在地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地震监测台网势在必行。计划在除拉萨外的6个地区建立地震遥测台网;每个地(市)建设观测手段完善的地震前兆台站;藏西北地区建立一个小口径地震台阵,台阵设立10个子台。

  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西藏地震监测能力达到4.0级,提高西藏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合理调整西藏台网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地震监测空白区,促进地震快速定位和地震速报工作,为政府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对西藏全面发展将产生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地震应急与救援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与救援系统,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升西藏地震应急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在自治区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灾情监测系统,建设地震信息、灾害信息汇集、交换和服务平台。地震救援系统建设:在重要城市建设地震避难场所,充分依靠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能源、通讯等部门,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该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多种信息源协同、多层级指挥协同、实现以直观的方式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震灾现场实时信息,提高灾害评估精度与科学决策能力。建立自治区救援队伍,将极大地提升西藏地震紧急救援能力,适应西藏及周边地区地震灾害救援的需求。

  三、农牧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根据2004年6月4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震灾预防工作,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改变农村抗震能力薄弱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在西藏开展农牧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对改变目前农牧区民居房屋对地震基本不设防的状态,帮助和指导广大农牧民按当地设计标准建设民居、加固改造现有住房,对提高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做好此项工作,将制定适应西藏特点的《工程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及《农牧民自建房抗震设防技术要求》。开发适用于西藏农牧区民居抗震标准设计图件。安居工程场址区开展地震地质勘察工作;在西藏各地(市)开展民房抗震加固、拆迁重建、扶贫搬迁地震安全民居约28万户。

  该项目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多震区农牧区民居抗震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变被动的震后重建为主动的震前防御。

  四、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大地构造上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聚合边界附近,是新生代以来由于两大板块碰撞会聚形成的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和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区。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研究,是中国乃至全球地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在高原上建设地震科学研究基地,对于推动西藏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高西藏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环境改扩建:在西藏防震减灾中心建设基础上,根据科学基地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和办公设备添置。重点建设研究基地信息网络和数据共享系统,保证研究基地(拉萨)与野外研究站以及内地各研究机构的联系。

  科学实验装备建设:根据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目标要求,重点装备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和流动双频GPS接收机,同时配备必要的野外工作车辆和必要的野外工作和生活装备。

  地震监测卫星拉萨地面接收站建设:根据中国地震卫星系统规划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需求,在拉萨建设地震监测卫星拉萨地面接收站,包括配套的数据接收系统、数据预处理和分发服务系统、远程数据实时快速传输系统、多源遥感信息接收系统以及卫星地面接收站与研究基地和西藏地震局的连接系统等。

  野外地震科学研究站(网)建设: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以拉萨为中心,根据科学目标需求,并充分考虑未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羊八井、林芝-南迦巴瓦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三个野外科学研究站(网),配备必要的现场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密装备地震科学相关观测设备。

  青藏高原地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将为提升西藏自治区总体科技实力,提高西藏自治区在我国乃至国际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领域的地位,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将逐步形成我国对南亚地区国际地震科技合作的桥头堡。

  五、青藏铁路(西藏段)和直孔电站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青藏铁路地处念青唐古拉南东麓、崩错等强震构造带,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地震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对铁路及运输存在潜在的威胁。直孔电站地处拉萨东中强地震构造带,中强地震十分活跃。因此,建立青藏铁路(西藏段)和直孔电站地震预警系统十分必要。西藏将在“十一五”期间,在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建设两个综合地震监测台网和GPS观测站;建设直孔电站强震监测台网和GPS观测站;在建设青藏铁路综合监测台网和直孔电站强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利用最先进的IPV6智能型地震动传感器,建设青藏铁路和直孔电站地震紧急处置基础平台,为政府和公众及时提供地震灾情信息,并为事件紧急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和直孔电站库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根据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动信息和地震破坏程度快速评估结果,充分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场地前的短暂时间,有效实施紧急自动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这项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铁路(西藏段)和直孔电站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增强地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对西藏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影响。

  六、重点地区的地震区

  划开展地震区划工作,是为西藏今后一段时间内,工民建的抗震设防、经济建设、国土规划利用以及制定减灾和防御灾害规划提供依据。

  对拉萨、山南、林芝、昌都、日喀则等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发达,地震高烈度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抗震设防要求高于八度地区的城市、大型厂矿企业的科学选址、规划、土地利用服务。

  七、拉萨市震害预测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础设施比较集中,人口相对密集,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

  拉萨市震害预测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直接为土地规划利用、工程抗震设防、震后灾害评估、紧急救援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通过对拉萨市及其附近地区地质构造详查、人口密度调查、房屋结构及分布调查,对拉萨及周边地区电站、医院、水库、输油管线等生命线工程进行详查,建立拉萨市震害预测数据库,在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数据库平台上,开展对拉萨市及周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影响的研究。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对拉萨市生命线工程系统进行震害预测,对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进行快速评估,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科学预防,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救灾对策。

  八、地震科普

  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由于西藏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还比较薄弱,广大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十分淡薄。为此,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提高广大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计划在拉萨、林芝、昌都三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建设3个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通过广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成因,以及地震危害的了解,提高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从而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