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中国唯一不通公路县城西藏墨脱将修建公路

2014-03-14 11:0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东线进入墨脱必经雪山,在这条“不是公路”的公路上,最好的越野车时速也难以达到15公里。

 

7月13日,墨脱县背崩乡,20岁的门巴族小伙巴波在夜幕降临之前把50斤的听装百事可乐背到了乡上的货主家。他靠做背夫基本解决了下学期的学费问题。

 

7月13日,墨脱县背崩乡,背夫们和骡马走在一处泥石流滑坡面上,泥石流是阻断交通的重要因素。

 

7月12日,墨脱县城关,一名门巴族背夫看着一辆货车经过。目前,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正式公路的县。

 

  核心提示

  今年6月20日,交通部专家组来到墨脱。他们来考察墨脱修路的可行性。

  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正式公路的县城。因为没有公路,物质和文明的流通变得异常阻塞。当地所有物品,从牙膏毛巾到钢筋水泥,都是靠人力运进山。 
 
  其实,墨脱想要修建公路的愿望很早就有。从1975年开始,国家屡次想在墨脱修建一条省级公路,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夭折。

  援藏干部许晓珠进入墨脱之后,就一直在筹划着建成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他知道,对这个仅有近万人口的小县来说,公路带来的改变会有多大。

  目前,墨脱公路已被列入十一五规划。

  墨脱是一个“孤岛”。它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最偏远处,深陷在喜马拉雅山脉腹地,藏人称之为“隐秘的莲花”。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正式公路的县城。

  因为没有公路,物质和文明的流通变得异常阻塞。当地所有物品,从牙膏毛巾到钢筋水泥,都是靠人力运进山。

  其实,墨脱想要修建公路的愿望很早就有。从1975年开始,国家屡次想在墨脱修建一条省级公路,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夭折。

  今年6月20日,交通部专家组又一次来到墨脱。他们应当地援藏干部许晓珠之邀,来考察墨脱修路的可行性。

  2004年许晓珠进入墨脱之后,他就一直在筹划着建成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他知道,对这个仅有近万人口的小县来说,公路带来的改变会有多大。

  关于修路的想法,许晓珠一直从自治区交通厅汇报到交通部。最后,墨脱公路终于被列入十一五规划。许晓珠说,他和同事们希望能在自己手里结束墨脱没有公路的历史。

  一只鸡120元

  墨脱县由于物资贫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它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

  由于很多东西都要从山外运来,墨脱几乎成了中国物价最高的地方。

  2004年6月,许晓珠作为内地第四批援藏人员来到西藏,出任墨脱县副县长。这位从广东来的官员被县城招待所里的物价吓了一跳:鸡要120元一只。饭店里的鲫鱼、鲤鱼,每条是三四百元。各种可乐、矿泉水不论瓶子容量大小,一律10元。

  “主要是运费贵。”他发现物价和当地不通公路的现实直接相关。当地人说,在路最难走时,一斤货物的运费就要20元。

  以种粮为主业的当地藏民无力购买这些物品。种粮所得,只够自己吃用和酿酒。他们住在老旧的木板房里,而且大都没有鞋穿,赤着脚在泥土上走。2005年,墨脱县的人均年收入是1075元,只够买三四条鱼。

  官员和医生是这个县城的主要消费群体。

  全县有近500人是党政官员。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主要是援藏干部。但即使是他们,也很少在外吃饭。

  “很少购物,也很少到外面吃饭。”法院副院长王成钢说,他家从来都是买点菜自做,刚上市的菜也很少买。

  墨脱县人民医院李医生的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但他说,日子过得远不如内地,“一方面是想买的东西买不到,一方面日常的用品巨贵。”

  事实上,墨脱县由于物资贫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从过年的烟酒,到穿的胶鞋,除了供应的,另外再买都得有商业局局长的批条。

  随着2000年后外界商人的进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县里物资不是那么紧张了,县商业局到了2004年才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拆并了。但一直到现在,还是每人每月供应36斤粮食,2斤香油。

  墨脱医院的治病救人也是按计划来运作,为保证每个病人都能用到药,医院不得不对病人限量用药,病人用三瓶以上吊针就需要院长特批。

  当地老百姓就更没有商品经济的意识,家里养的羊、鸡和鸡蛋都不卖,种的玉米等粮食,吃不完烂了就烂了,也不愿意卖出去。

  “现在县城附近的老百姓开始有这个意识了,羊什么的都开始卖了,能卖到17到20块一斤。但离县城远的,旁辛乡、戈当乡等地方,还是以前的传统。”墨脱县委宣传部长琼琼说。

  人力背夫

  钢筋得先在县外用机器轧成卷,让背夫背进墨脱,用骡马把钢筋拉还原,再用锤子敲直。

  由于没有公路进行运输,生活在墨脱的门巴人、洛巴人以及一些外乡人(多是川人),就以帮政府、商店运输物品为职业。当地人称他们为背夫。

  入墨脱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走波密县扎木镇翻嘎龙拉山,走80K(当地一个地名,意为波密县到墨脱县第80公里处)。一条是翻多雄拉雪山,经派乡、背崩。一般都要经过四天的步行,才能到达墨脱县城。

  其中身强力壮的背夫可以背上200多斤的物资翻山越岭。他们的背背上的筐是用当地特产的藤竹编成的。这是一种实心的竹子,异常结实。

  他们腿上的皮肤黑黝黝的看上去没什么出奇,但肤质极厚,连蚂蟥都无法吸血,他们也不用绑腿,穿着薄薄的胶鞋就在尖石上行走。

  背夫在背负重物时,先把背筐、货物码齐平放在斜坡,人躺在货物上。先背起背筐,再用一根军绿帆布的带子把货物缚住,另一端套在头上向前用力顶着,由别人扶着站立起来。这样再大件的东西,也能背上。县城的冰柜就是这样运进来的。

  墨脱县在2002年后开始建水泥路与楼房,钢筋水泥都得靠人背入。水泥还好背,但钢筋就得先在县外用机器轧成卷,让背夫背进墨脱,用骡马把钢筋拉还原,再用锤子敲直。

  由于大雪封山与泥石流,几乎每个背夫都经历过生命危险,今年的封山时节,一次就有11名背夫命丧多雄拉雪山。

  “我最危险的一次是一个正午。”四川南充的背夫陈开平在去年融雪时节过多雄拉雪山时,突然听到顶上有声响,抬头看时,一片巨大的雪堆从山上疾速滑了下来,情急之下,他用拐杖死撑在地上,身体下蹲,生生定住,雪流在通过他时,他像刀一样把雪分成两片。“等雪冲过了之后,我一下子瘫在地上。”

  不是公路的“公路”

  “这条路几乎是一天一断。”从山上经常会冲下来几块比车轮还大的石头,人得下车推开。

  其实,现在的墨脱有一条简易公路。公路是通向山外的波密县,在当地被称之为波墨公路。许晓珠说,这只是一条不是公路的“公路”。

  波墨公路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1994年宣布过通车。当时发动老百姓开山挖林,然后简单地将路基拓宽。所以绝大多数路段都是在山体上开凿的。路面是原始的碎石,多数都是钝头在下,尖头在上,参差不平,车开在上面就成了“摇篮”。许晓珠和那些交通部的专家们就是这样一路“摇”进墨脱的。

  “这条路几乎是一天一断。”由于这里是泥石流的多发地段,从山上经常会冲下来几块比车轮还大的石头人得下车推开。要是出现了再大的,那就只能等着保通人员拿炸药来炸开了。

  这条路上也有架桥来绕过泥石流段的。但这桥也就是三四根圆木搭成的“双木桥”,刚好是一个车的宽度。汽车在桥上,犹如走钢丝。

  一些地方,瀑布从山上冲到路上,就像一个天然的洗车房。虽然车洗干净了,但开过去时被水花挡了视线这在悬崖上是十分危险的。

  “大部分时间,只有四轮驱动的车辆才能开进去。但开完了就得大修。”县政府的司机才旺说。

  今年为了能让交通部的专家进墨脱,4月开始发动了300多人,连夜劳作,使得整条道路变得畅通,并成立了保通队以保证不堵塞。

  6月20日,交通部13辆吉普车开进了墨脱。这也是在墨脱县出现的第一支车队。

  10月会审公路

  这次是要把这条路升级成省级公路,工程技术方面主要由西藏交通部门负责,资金由交通部出。

  这支车队出现在墨脱后,全县的老百姓都出来欢迎专家组。这让交通部师副总工程师王玉非常感动。

  “我去年雪没化时就建议,用大铲车把雪铲了,让专家组进来。”许晓珠等这天已经急不可待了。

  但自冶区的领导考虑到路途的危险与专家们的年纪,没有同意。“后来我看积雪有七八米厚,的确不太好过。”许晓珠有点不好意思。

  “墨脱是完全可以修路的,以前不修路的原因有三点。”林芝地区交通局陈副局长说,最主要还是经费问题,二是地质情况复杂,三是墨脱县人口只有近万人,重要性不够。“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修路是必然的。”陈副局长透露,墨脱公路一定要修,而且要按省级公路来修。

  中国公路交通第一、第二设计院已开始对波密至墨脱的便道实际勘查,为在墨脱建设公路提供决策性依据。

  7月9日,在从波密去墨脱的路上,广东核力工程勘探院的工人已开始用机械取岩样。

  “如果地质条件允许,就可以开隧道通过。”路边工作的董军工程师说,开隧道一下子能把路程缩到几十公里,而且不受季节的影响。

  广东核力工程勘探院的黄工介绍,当地以花岗岩与变质岩为主,泥石流情况不如川藏线严重,可以用护坡来解决。

  “总的来说,这条路是可以修的。”到墨脱考察过的王玉说,墨脱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所以修路要非常慎重,她将把自己的报告送到西藏自治区政府,交通部也会送达。

  一位交通部的相关官员介绍,目前这条路交通部还没有立项,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墨脱县交通局局长张秋生说,10月1日,交通部将对墨脱修路的方案进行会审。墨脱公路将正式进入议程。

  交通部公路司公路管理处吴春耕处长介绍,这次是要把这条路升级成省级公路,工程技术方面主要由西藏交通部门负责,资金由交通部出。

  产业的纷纷响应

  “目前最先要在来墨脱的路上做路牌,指导旅游者如何进墨脱。”

  对于公路的开通,市场的反应是最快的。

  一名广州白云山制药的方广宏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注意到墨脱附近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并在通了公路的波密等地已有药材基地。

  墨脱县里惟一的私人宾馆仙客来鱼庄,老板唐天平是重庆人。1991年他进入墨脱,投资200多万,挖了两个大鱼塘。“鱼苗从成都运来,上万条死剩了几百条,运费一共花了好几万。”现在鱼塘里又有了上万尾小鱼。

  唐天平在墨脱还有一家林场,已经与内地的家具厂谈合作事宜。“墨脱有檀香木,楠木,它们做成的家具,在市场上能卖到上百万。”唐天平还打算介入果园工程,利用墨脱的气候,种植各种热带水果。

  “墨脱最有希望的还是旅游业,这里冬天气候好,又不缺氧,以后通了路,整个西藏的人都会到这儿来休假,这儿比成都近多了。”林芝地区旅游局局长拉姆介绍,旅游局已经收集整理了全县旅游资源。“目前最先要在来墨脱的路上做路牌,指导旅游者如何进墨脱。”拉姆说。

  不光是旅游业,墨脱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用电都是靠水力,但受困于资金瓶颈,利用非常有限。墨脱一位主管水利的官员说:“到了冬天没这么多雨水时,用电都很困难。”

  他介绍,目前水电只能提供县城使用,离县城几百米的墨脱村都用不了。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县里打算在县城附近的亚东村再建两个55千瓦的水电站,“选址,调研都已经完成了,但由于没有资金,这个计划只能是在纸上。”

  以后道路通县里,资金也就会随之而来了。墨脱的干部们最希望的还是国家能够开发位于世界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江的水资源。“等到实现藏电外送的时候,墨脱才真正实现了他的价值。”

  墨脱的担心

  法院从1975年建院以来,只受理了两次盗窃案。有人担心,公路修通后,治安会变坏。

  对于即将出现的公路,墨脱县已经开始组织当地数百人学车,“同时,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生计,县里还为当地人培训种植技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以后刀耕火种也会取消。”常务副县长许晓珠说。

  背崩乡的背夫索朗也学了驾驶,当然,他有证没车,更加上也没路让他去施展,所以他觉得公路开通更好,毕竟背东西不是个轻松的活计,他走一天下来,脚板也会疼。24岁的他喜欢葡萄牙队,聊起小小罗等大牌球星,头头是道。

  墨脱当地人民收入很低,但笃信藏族佛教的门巴、珞巴人却民风纯朴,与世无争。

  “这儿犯罪率非常低,刑事案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纠纷案也不多。”县人民法院的副院长王成钢笑称,与全国各地法院的忙碌情况相比,他们可能是最闲的。

  “我们法院从1975年建院以来,只受理了两次盗窃案,一起是很早前的外地人偷窃,一起是到2001年,本地人偷窃。”院长记得清清楚楚,“偷了邻居的鸡。”

  墨脱村村民才旺曾外出打工,去过拉萨,他对通公路后最担心的就是外人进来的多了,墨脱也会像外地一样,有更多的偷盗抢劫,入室杀人。“不过我的家也没有什么好抢的。”才旺又自我解嘲说。

  “在所有问题中,经济发展还是第一位的。”许晓珠说,“进墨脱的路,从前是四天,现在是一天,将来是一个小时,墨脱离世界将越来越近。”

  对话 墨脱通路不是天方夜谭

  对话人物许晓珠,援藏干部,原为广东省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现任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对话动机许晓珠与他的同事们想通过努力,在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县改变历史。7月11日,本报记者在墨脱县城对许晓珠进行了采访。

  新京报:西藏有句话说,墨路的路比上天还难。听说你是2004年进藏,现在已经七进七出墨脱,走遍了全县,你自己有怎样的体会?

  许晓珠:现在已经是十进了,七次半用脚。两年来,全县58个行政村,我走了42个,有3000多公里的路了。墨脱出行全部是靠走的,从几百米到几百公里。这里的干部职工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全是走。墨脱有四怕,一是融雪季节的雪崩,二是雨季的泥石流,三是毒蛇野兽,四是天热中暑。

  新京报:交通不便会给墨脱带来哪些棘手的问题?

  许晓珠:首先是教育,当地是门巴与洛巴两个极少数民族聚居地,教育极不发达,不少人上到小学三四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墨脱的交通不遍,连其他贫困地区常见的志愿者老师也没有。

  还有就是生命。这儿的医疗卫生也很让人揪心。墨脱是小病就是大病,一病就会死人。我在县里主持工作的时候,看到那发热十多天的病人往外送是死,在当地用过期药治也是死。这种情况不足为奇,这样死了的人就有三个。

  新京报:听说县里一开始在修公路这事上,也有不同意见?

  许晓珠:当地干部的心也已经凉了,墨脱公路1975年开始勘探设计,1979年开工,1984年停工。1989年又重新施工,1994年对外宣布通车,后来又不通了。2003年交通部又委派中国交通第二设计院设计,方案预算投资30多个亿,因为投资太大,被否定了。经过这三次失败,墨脱不少干部都已死心了。

  当时有同来的援藏兄弟善意提醒,交通部几十年都没有做成的事,你想在短短几年间就做成,那真是天方夜谭。

  我通过三个月的调研再次提出修路,这是有难度,但是还是有进展的。我不认为我做的事是天方夜谭。

  新京报:墨脱的村民都赞成修公路吗?

  许晓珠:一些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也会反对,说墨脱人祖祖辈辈就靠背东西来换点现金收入,如果通了路,就没有现金收入了。我认为从国家战略与民族平等的角度来看,以及就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言,一定要修路。

  新京报:对当地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培训计划?

  许晓珠:农牧民可以转成搞运输的。老百姓现在100多人都要学车,我们援藏资金出一点,老百姓出一点,从背夫转到方向盘上。通路后老百姓参与道路养护,也可以挣到钱。老百姓还可以学着搞种植,我个人认为,通车后,把雅江的水力和墨脱8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利用起来,将来墨脱会是一个非常富足的地方。

 

  故事 军嫂探营只能空中对话

  随着道路逐渐好转,三代军嫂看望亲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从墨脱出发,沿雅鲁藏布江向下游走一天的山路,就可以到达背崩乡,这里驻着我边防部队“墨脱戍边模范营”。

  这里离印控区很近,再向南走一天,就可以远远看到印军的营地,去年战士们沿实控线巡逻时,还遇到了印度兵,双方友好地用英语交流了几句。

  在不通公路的墨脱,战士们普遍都要经受与家属长期分离的煎熬。

  7月11日,教导员王国庆的妻子张天梅和另两名军嫂,刚坐车从波密颠到墨脱。她们是少数几个能顺利进入墨脱的军嫂。

  王国庆1996年结婚,已经有了一个7岁的孩子,但和家人总共才见了5次面。妻子一共来探过两次亲,其中一次是在林芝见的面。只有这一次,妻子才借着墨脱第一次通简易路的机会,到丈夫的营地里看看。

  “她们能坐车进墨脱,那情况是很少见的。”营部军医全医生说,除了这次来的军嫂恰好遇上简易公路畅通,以前探亲的都要从波密连续几天步行到军营。全医生的妻子桂女士就是这么走进军营的。

  全医生是去年10月走进营部的,军营里出现了热带病,从军分区把全医生调了进来。从未与丈夫分离过的桂女士决定进墨脱看望丈夫。

  桂女士与另一名军嫂在8名战士的护送下,整整走了四天,才从波密走到墨脱的营部。

  “我这辈子都没走过这么多路。”桂女士说,她还在路上见到了不少碧油油的毒蛇。走到最后,这位出生在河南农村的女子也忍不住快哭了,到了营部后,她脚肿得十多天都不能穿鞋。

  在完全不能通路的上世纪90年代,还发生过更苦涩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吕姓营长的妻子想来探亲,八次都没能进来。后来趁一次军分区派黑鹰直升机去营部的机会,搭上直升机。但没想到营部上空雾气太大,飞机无法降落。

  这边地上吕营长急得跳脚,那边飞机上军嫂苦得落泪,却只能通过飞机电台与丈夫对话,最后黑鹰直升机为安全只能返航,军嫂在飞机上向下面的云挥手,洒泪作别。

  王国庆说,“等墨脱通了公路,一切就都会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