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2 10:3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走进八宿县,从邦达草原到怒江两岸,从冷曲河畔到然乌湖边,随处可见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正拔地而起,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扑面而来。 地处冷曲河畔的绕村,是八宿县今年整村推进的一个示范点。10月底,随着该村两户贫困户拉勇和泽旺拉姆搬进新建的安居房,全村31户都实现了安居。 “十一五”期间,八宿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将投入资金4693.8万元,建设农牧民住房面积449850平方米,完成全县2999户农牧民的农房改造计划,并投入2399.2万元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标,使全县2999户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全适用房,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前,记者来到八宿县吉达乡旺村采访时,整齐的农牧民安居房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中格外引人注目。“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很矮很暗,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干净的水,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四朗多吉乐滋滋地说。当记者问到他家过去生活和现在有什么变化时,四朗多吉伸出手,用大拇指和小指分别代表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这一简单的手势反映出了他家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邦达草原,水草丰美。这里草原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80%的天然草场连片集中,自然载畜力高、耐牧性强,是藏东横断山区少有的优良牧区之一。这里生活着八宿县的邦达、集中、益青、郭庆4个乡镇、36个村的10822个牧民,广大牧民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全面实施游牧民定居化,促进了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由牧村向城镇转变,由原来的分散定居向集中定居转变。 丹增罗杰是游牧民搬迁定居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过去一家人围着牛羊团团转,跟着牛羊追逐水草,现在政府盖房子让我们定居,草场承包后也围栏了,牛羊只要一两个人去看管,家里电视、电话、摩托车、汽车都有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自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以来,益青乡牧民丹增罗杰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成了现在的定居生活。 据了解,2006年和2007年,八宿县共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1407户,建设面积186755.945平方米,投入资金7944.43万元,受益群众达7797人,分别占“十一五”时期总体目标的46.92%、41.52%、169.25%。两年当中,共完成村委会建设10个,村民广场12个,村级道路2条,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个。 在不断丰富安居“内涵”的同时,八宿县还进一步加大了“乐业”的力度。近年来,八宿县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抓特色”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着力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2006年,八宿县实施了总投资358.75万元的5个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今年又实施了4个特色产业建设项目。该县藏猪繁育基地按照“繁育——养殖——出售”和“繁育——出售”发展模式,饲养基础群黑猪5616头,预计产值可达到530.42万元。扶持731户藏猪养殖户饲养基础群藏猪5616头。年初发放鸡苗5万多只,扶持藏鸡养殖户174户。按“公司+基地”发展模式,种植产量达35万公斤的荞麦6000多亩,建立年产1.625万公斤的荞麦加工厂。种植大棚蔬菜239亩,其中塑料大棚22.5亩,高效日光温室14亩。 益青乡是2005年游牧民搬迁定居的一个乡镇。近几年来,该乡在实现安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多渠道实现农牧民群众增收。据益青乡党委书记四朗群培介绍,今年以来,益青乡以邦达机场改扩建为契机,由乡政府统一组织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积极参与邦达机场改扩建建设。全乡30户、231人,34辆汽车,劳务收入每年达到105万余元。 (责编:南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