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5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藏历新年是西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一个集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加之各地藏历新年的过法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年节文化。再过几天,藏历土牛年就要到来,记者特邀请了对藏族民俗颇有研究的坚站老人说一说拉萨藏历新年的过法。
年前:准备年货
据坚站老人介绍,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各地欢度藏历新年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以拉萨最具代表性。
坚站老人告诉记者,拉萨地区的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份就开始准备了,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植青稞幼苗。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准备酥油和白面,并陆续炸“卡赛”(果子)。“卡赛”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方形的“那夏”,有勺子形的“宾宾斗豆”,有圆盆状的“不鲁”,有大麻花似的“木冻”等。一般炸“卡赛”多是家庭主妇的事情,近两年拉萨街头出现了专门炸制“卡赛”外卖的店面后,也给拉萨主妇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
祈福的羊头。 记者 赵国礼 摄
摆放供品。
新年前夕,每家每户还要准备“切玛”。“切玛”是用木板制成的钵,外面绘有各种花纹图案。意义是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此外还要准备象征六畜兴旺、年年富足的“隆过”(羊头)、象征农牧丰收的青稞苗、按照规定的形状堆垒起来的油炸果“德嘎”,以及各种干鲜水果、酥油、茶砖等,这些东西都要在佛龛前摆放供奉。
大年二十九:吃“古突”、驱鬼
点火驱鬼。
到了藏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户户要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铺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现在有了藏文的对联,也增加了不少喜气。二十九日晚饭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糌粑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白油漆或糌粑画上象征吉祥、永恒的“万字符”或太阳和月亮的图案,或模拟描画青稞麦穗,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点很多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晚上,各家要在橱柜或桌子上摆满“卡赛”,还要吃面圪垯,藏语叫“古突”。
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是面糊羹的意思。一般的家庭会做九个包有不同东西的“古突”,但有的家庭由于人口较多,包有不同东西的“古突”做得也就多一些。饶有趣味的是,这些东西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石子表示意志坚强,辣椒象征直爽泼辣,木炭说明此人心黑,羊毛则表明性情温柔,豌豆表示财迷,桃干表示健康,瓷片表示纯洁,盐巴表示懒惰等等。此外还要做一个多角的面圪垯,它出现在谁的碗里,谁就得挨罚喝九大碗面汤或酒。不管谁吃到这些东西,都要当场吐出来,定会引起哄堂大笑,伴随着这种幽默诙谐的助兴方式,一家人的年夜饭充满欢声笑语,笑声此伏彼起,其乐融融。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驱鬼,当天一家人把没有吃完的饭菜都要放在一起,作为“鬼食”。一家人还要拿糌粑在身体上抹一抹,意为将自己的病痛、坏运气等都抹去,这些糌粑也要和上述的“鬼食”放到一起。驱鬼仪式也有讲究,家里两个男丁,一人手举秸秆扎成的火把,一人手捧“鬼食”在前行走,家里其他人按辈分跟在后面,同时大声喊着“滚出去!滚出去!”,将家里的屋子挨个转一圈后,前面的两个男丁继续往门外走,待出了门,家里的人燃放鞭炮。举火把、端鬼食的两个男丁要一直走到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才算把鬼送走,并且这一路上两人都不能回头。
正月初一:“抢水”、祝福、拜佛
藏历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有的甚至通宵不睡,但是不能外出。当启明星升起,东方破晓,听到折嘎艺人大声呼喊的“拉结罗”(神胜利啦)之声时,各家各户才敞开大门,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把折嘎艺人当做贵客迎进,向他献哈达、敬青稞酒,往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预祝丰收的青稞粒,并请他豪饮用青稞面、奶渣、红糖、人参果熬煮的青稞酒。
藏历新年初一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抢水”。破晓时分,姑娘们就背着水桶到井边或河边去背水,水桶上系有一条雪白的哈达,表示吉祥。有的还会在井边或河边烧香、献哈达、卡赛等以示祈福,习俗认为谁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最好的运气。当家里的姑娘把第一桶水背回家时,穿上节日盛装的阿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佛龛前把姑娘背回来的水盛在供碗内敬奉神佛。按照习俗,家里的男性成员是不能出门背水的,不然会被街坊邻居笑话,说这家人的女人不贤惠。现在,许多家庭里都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背水吃了,因此“抢水”、献哈达等节俗已经简化到在自家的水龙头上挂上一条哈达即可。
等到一家人都起床后,全家团圆,穿上新衣服。家中年长的人,坐在首席位置上,其他人按照辈分的大小依次坐下来,大家喝完一道茶后相互敬“切玛”。年长的祝年幼的“扎西德勒”,年幼的祝年长的“扎西德勒彭松错”。被祝福的人从“切玛”盒中捏一点青稞向空中撒三下,然后再捏一点送入嘴中,用同样的作法把“切玛”盒中的糌粑向空中丢三下再送入嘴中,一个象征吉祥的仪式就算完成了。新年头一天的早晨这个仪式必须举行,它象征吉祥,祝福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
年初一这天的饭食最讲究,必须吃加有人参果、酥油的米饭,喝糌粑、奶渣、红糖、人参果熬煮的青稞酒,中午必须吃藏餐,晚上必须吃面条,以示长寿。
按照习俗,这一天是不能出门的,但拜佛除外,因为前往大昭寺朝拜佛祖释迦牟尼也是这天清晨的重要活动,家家户户燃起香柏煨桑,带上洁白的哈达,来到佛像前,喃喃祷告,顶礼膜拜。家里的父母不和儿女住在一起的话,儿女们也要在这天到父母家里献哈达、送祝福。
正月初二及之后:邀亲探友
正月初二,当暖融融的太阳徐徐地从东山上升起的时候,欢乐的节日气氛从各自的庭院中飘向院外的大街小巷。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甚至更久。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撒,并说“扎西德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预祝新春如意,身体康健。接着,女主人提着系着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喝酒也很有讲究,敬酒的人很有礼貌地把酒碗端上去,喝酒的人并不马上接碗而饮,而是,先用左手的无名指伸到酒碗里沾一点酒向空中弹三下,然后接酒而饮。
过年了,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们就穿上新衣服,男孩子放鞭炮,女孩子踢毽子,到了和家人走亲访友的时候,还会收到不少的压岁钱。
竖经幡。
藏历正月初三要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但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在年前就把这个仪式举行了。这一天,拉萨人还会成群结伴到宝瓶山和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到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牛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民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这时要重新恭恭敬敬地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民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农田,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