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5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无论是在西藏中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各大院校的校园里,还是前门、西单、王府井的藏族商店,或是街角闪过的藏式餐厅,藏族同胞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早已融入北京,浑然一体。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两会召开之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北京,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在北京18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罗布次仁,1991年起到北京学习工作,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国家教育援藏制度的获益者之一,先在北京念初中,后考入西藏中学读高中,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留在西藏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工作,直到今年才刚刚调回西藏。 罗布次仁感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气氛非常浓郁,而对于不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西藏特有的文化又总给人一种神秘感,他在这里感受到的正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藏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得人们发自内心地向往,对外面的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这也使我交到了很多朋友,而北京的朋友与接触到的人对西藏文化都非常喜欢,都想去西藏看一看。”他说。 西藏中学坐落于北京北四环东路,这里共有810名高中学生,全部来自西藏。教师主要是汉族人,还有蒙古、回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正式的藏族教师只有两名。“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谈到在北京的日子,西藏中学的两位藏族老师和同学们都这么说。“学校里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汉族老师们还会主动学习藏族习俗,尊重藏族的民族习惯与信仰。” 学生们说,老师不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们,还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今年藏历新年初一的晚上,全校师生一起吃“古突”(面粥),手拉着手跳锅庄舞,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藏历新年。 “美丽西藏召唤我们回去” “村里的土房都建成了新房,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在京4年没有回家,回去竟然不认识路了。”西藏中学高二(2)班班长达瓦多杰感叹道。由于政府对西藏农村进行援建,她家5口人住进了独立的两层楼房。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还普遍使用了煤气,一切变化都令他惊叹不已。 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卓玛来自西藏米林,虽然已经在内地生活了10年之久,但黝黑的皮肤和脸颊上特有的高原红仍标示着她的藏族身份。她13岁那年考取了广东佛山一所中学的藏族学生班,独自来到内地,后又在北京西藏中学念完高中。她感觉这几年西藏的变化很大,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她每年寒暑假都可以回家。卓玛和她的许多藏族同学一样,毕业后想回西藏当公务员。“这些年国家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投入很大,我们都想为家乡尽一份力。”她说。 “家乡这几年的变化翻天覆地,美丽的西藏在召唤我们回去……”今年刚刚调回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的罗布次仁感慨。这些年来,多次往返于西藏与北京的他对家乡的每一处变化都历历在目。“西藏现在无论是物资丰富程度,还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这次回西藏更是觉得,北京和内地其他城市有的,拉萨也都有,对我这个藏族人来说,家乡的文化氛围更好,所以就回来了。”罗布次仁坦言。 “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 索旦老师来自拉萨的达孜县,2007年来到西藏中学教藏语。“国家加大了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的力度。”他希望能同时加强西藏的基层文化建设,鼓励西藏民众多读书、看新闻,提高文化素质,并且希望西藏地区能够保持安定团结,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投身于自身的工作。 “本民族的语言要予以保留。”谈到对两会关于西藏发展的期待与寄托,来自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的普布老师认为,保护西藏文化首先是保护语言,虽然政府十分重视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但对于很多来内地上学的藏族学生,仍需要加强藏语的学习,以便今后回到西藏时容易与人交流和沟通。 正在装修中的藏族餐厅“童嘎庄园”即将开业,总经理其美央金多年来一直从事西藏文化传播的工作。她认为,“保护西藏文化要更加细致,要更注重培养继承文化的人才”。她提到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唐卡”,认为现在会画“唐卡”的艺人越来越少,而一些传统的工艺正在被现代技术和工艺所取代,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要加强对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责编:曲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