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5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编者按:近日,记者一行三人,从中尼边界聂拉木县的樟木镇出发,汽车在陡峭颠簸的山路上行驶八公里后,到达了夏尔巴人世代居住的立新村。居委会主任多布拉讲述了这个美丽的夏尔巴小村庄的过去和现在:
多布拉:立新村在1959年,有40几户人家,大部分住在半山腰。每户养几只牛羊,有时到山上砍些木料补贴家用,生活很贫困。当时,由于政局动荡,很多村民在慌乱中也跟着跑到了尼泊尔避难。西藏民主改革之后,国内形势好转,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到国内。现在的立新村有124户人家,526名居民,全都是夏尔巴人,其中包括在德斯岗自由贸易区内经商的村民。 西藏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边境地区落实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首先是开通了中尼两国的边境贸易。其次,两国边境30公里内的居民可以拿着边民证进入邻国的市场,自由交易。还有,“兴边富民”政策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所有的配套设施也都落实了,像通水、通路、通电、通信,现在我们村是要什么有什么。 我们的村民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以传统牧业为主,辅以竹编加工等手工业。去年,政府给我们村盖了蔬菜大棚,既让村民吃上了新鲜的蔬菜,也可以卖到樟木镇市场。另一种是依靠边境贸易。开通两国边境贸易之后,樟木镇政府将村中有点积蓄的村民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从银行贷款,到德斯岗自由贸易区从事边境贸易。现在这些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边贸和房租。去年,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是四千多块。 我们可以经常到尼泊尔境内去,看到如今那边的夏尔巴人的生活,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太幸福了。五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几乎依旧如昔,我们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现在他们主要的食物还是土豆、玉米,而我们有蔬菜大棚,想吃什么菜都能吃到。他们的房子有的是木质板房,有的是铁皮房,而我们的安居工程实施后,家家都住上了红砖蓝瓦房。因为我们是藏夏尔巴人,连购买家具也会得到国家的补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尼泊尔那边的夏尔巴人,因为孩子多,经济条件差,很多孩子都上不起学。而我们这边,因为思想观念的改变,不再生那么多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上学受教育。我们赶上了社会主义,赶上了改革开放,国富才能民强,我们夏尔巴人过上了真正的好日子。(多布拉口述,旺堆翻译,曲晓丽整理)
(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