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现在是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

2014-03-13 21:4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西藏拉萨市达孜县邦堆村的76岁老汉强久现在也成了“拇指一族”。近几年,他每天都通过手机短信阅读新闻,了解天气情况,并与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沟通。

  中国电信西藏公司面向广大农牧民,于2005年成功研发推广藏文手机首次在无线通信系统上实现藏文信息传输,填补了在手持电子设备上实现藏文信息处理的空白。这一国际国内首创成果,标志着西藏现代通信和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藏文手机、计算机藏文平台、藏文办公系统、藏文网络浏览器、藏汉英在线词典……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藏文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古老的藏族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焕发了青春,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事实表明,现在是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说。

  藏族文字:走在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前列

  2009年1月中旬,涉及51个西藏中直、区直单位和拉萨市七县一区近150名干部参加的西藏第一期藏文软件使用骨干培训班,在拉萨开班。这意味着西藏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藏文应用软件。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藏文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用藏文书写的文献卷帙浩繁,为记录和传承灿烂的藏族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藏文仍是藏民族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藏文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藏文已经走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的前列,并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1993年,中国开始研制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经过藏语文、计算机、信息技术标准专家的共同努力,并经过国际标准组织的严格程序和投票,1997年标准获得通过,使藏文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2004年,国家又启动了藏文软件的研发工作。2008年9月,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原信息产业部合作立项的12个藏文软件开发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专家组认为,这些项目有的属于自主创新,有的属于集成创新,有的属于技术创新,有的属于应用创新,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藏文软件的自主研发,西藏大学与西藏电信公司推出的藏文手机业务首次实现了手持电子通讯设备的藏文信息处理,全藏文界面、完整藏文输入输出功能和藏文短信收发功能的“好易通”手机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目前,藏文短信平台、藏文G网手机的研发都正在开展。西藏大学从2005年开始培养藏文信息技术方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有11名学生在读。

  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对藏语言文字在信息技术上的重视,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也开始重视藏文软件开发,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Vista操作系统已能够支持藏文。

  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今年65岁的旦达老人一直生活在拉萨城郊的觉木隆村。2008年,作为觉木隆藏戏的传承人,他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此,他平生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接受了国家文化部的命名和证书。旦达说,他从没想过自己能去北京,能亲眼看到天安门广场,心情异常激动,“国家如此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觉木隆藏戏发扬光大!”

  长久以来,祖祖辈辈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西藏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美术、民俗活动等。然而这些民间艺术大都以群众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方式流传下来,“人走艺亡”的情况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西藏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对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将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发行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在此过程中,国家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共有31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的藏戏、唐卡、格萨尔、雪顿节等15项24个点入选;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西藏的囊玛、拉孜堆谐、藏族天文历算等19项28个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都嘎玛嘎赤画派、藏医药浴疗法等3项9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资料显示,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共投入6.3亿元积极复兴西藏传统民族文化,使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

  辛高锁说,西藏还将在全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起西藏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分级保护。同时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传承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法制化。

  文化艺术:以浓郁民族特色走向世界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大型藏戏歌舞《吉祥奥运》在“鸟巢”上演,100余名演职人员为现场观众和全世界观众献上了一场洋溢着浓郁藏民族特色的精彩表演。

  近些年来,长久隐居于雪域高原上的藏医藏药、唐卡、藏戏等藏民族文化与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古朴清新之风让世人感到惊喜和新鲜,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西藏热”。

  自2001年“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拉开全球访问序幕至今,“中国西藏文化周”已经先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泰国等多个国家举行,西藏歌舞艺惊四座,令观众如痴如醉,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中国西藏文化周”已成为西藏对外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通过“中国西藏文化周”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西藏民间歌舞、民俗文化走出高原,唱响世界。

  泰国下院副议长素察·丹差伦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后说,以前从未见过色彩如此丰富的艺术表演。无论是节目的形式、内容还是服饰,这台演出与以往任何一个来访艺术团体的表演都不同,让人感到非常新鲜。

  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所藏学家赫尔穆特·克拉瑟在得知中国政府斥巨资挖掘整理藏传佛教经文后,期待着与中国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说:“西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本民族的文化,还保存了梵文经典,这对世界文化是很大的贡献。”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手工业就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今,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量深藏闺中的手工艺人制作的唐卡、纺织品、藏装服饰等远销到美国、日本、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世代扎根并流传于西藏各地、社会各阶层当中的谚语、故事、歌舞、戏曲、神话、传说,甚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习惯也都成为各国学者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的热门。

  “西藏和平民主解放不但是西藏各族人民政治上翻身的转折点,也是藏族文化持续发展、不断走向繁荣的新起点。”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这样说,“西藏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责编: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