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30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在远嫁西藏途中路过此地施舍盐巴而得名。 对口援藏十多年来,到第五批援藏,加查发展进入一个爆发期,不到两年时间当地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农牧民收入快速增加。先后荣获2007年西藏山南地区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二等奖,2008年度山南地区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总分第一名,山南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山南地区财政创收先进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虫草采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评价湖北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工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思路。” 记者:作为湖北省第五批、宜昌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又是宜昌市首批通过公开招考选拔的援藏县委书记,您如何理解中央的援藏精神和自身的使命? 石显银:援藏工作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在西藏的伟大实践。县级政权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委书记作为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责任重大。作为援藏县委书记,我认为,在具备县委书记所有的职责特征外,还面对特殊的环境、形势和任务,在身份、角色、任期等方面也有所特别,因此必须政治上要更清醒成熟,政策把握上要更准确全面,坚持原则上要更严格坚定,工作方法上要更科学讲究,自我要求上要更扎实自觉。
始终把实干、苦干、干好、干出成效作为自己的追求 记者:您认为当好援藏县委书记的最根本要求是什么?您又是如何体现的? 石显银:要当好援藏县委书记,最根本的是必须先当好加查人,并将自己切实融入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和各项工作中去。 来到加查后,做的一件事就是深入到当地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去,加强工作调研和思想交流,全县77个行政村,现已到过62个行政村。我们开展了“学藏史、唱藏歌、跳藏舞、懂藏仪、交藏友”活动,加强了对藏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坚持把加查作为第二故乡,视加查人民为亲人,以发展加查、建设加查为己任,在思想感情上切实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融为了一体。 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援藏县委书记是任职书记,不是挂职干部,必须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的理念,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职责使命。针对全县面临的重大机遇,及时组织分析形势、研究了与大型项目建设承接配套的对策措施;不绕开矛盾,不回避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研究解决了规范虫草采集管理、安全生产综合整治、疑难信访问题调处、协调服务电站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奋斗、共同工作,切实融入到了岗位职责中。 援藏县委书记不是荣誉,是职务,是要干事的,不能当旁观者,更不能当甩手书记。因此,始终把实干、苦干、干好、干出成效作为自己的追求,全力以赴投入到了各项工作中。近两年来,坚持不等不靠,带头抓招商引资,带头抓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带头抓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带头抓维稳机制建设和党建示范点建设,全县各项工作步入了新起点。2008年,初步完成了县城区建设、核桃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等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高标准配套建设了加查镇扎西定岗村新农村示范点,构建了“两会一队”、“三线负责”、“五层网络”的维稳机制,培育并推出了洛林乡普姆村、安绕镇桑东村等一批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和第十二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桑旦等村干部典型。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上年基础上均实现了翻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51%。 社会、基层、群众“三满意”是对当好援藏县委书记的具体认可和最终评价 记者:您从宜昌到加查任县委书记以来,到目前,您认为自己是加查人民满意的书记吗?怎样评价自己? 石显银:2007年7月,我带着湖北宜昌410万家乡人民的重托和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加查,承担起对口支援工作任务,在这两年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始终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时刻把“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牢记在心,力争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组织、无愧于援藏县委书记这一岗位职责,让加查人民满意、让宜昌人民满意。 援藏干部特别是援藏县委书记,既是党在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实践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组织者、谋划者,同时也是宜昌加查两地人民友谊的使者和传承者。光荣而艰巨的职责使命激励自己全面履行好应尽职责。 实实在在地讲,每一次下乡调研、与农牧民群众座谈交流、赴偏远乡村走访慰问、和农牧民群众一道抢险救灾,都是向农牧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机会,他们勤劳、朴实、坚毅的性格,确实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在乡村调研和与农牧民交流中,基层农牧民群众对援藏干部感激、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对我们触动也很深。全县各族人民对加快发展的期待,对我们来讲,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这往往转化成我们努力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厚重的激情。近两年来,围绕农村饮水、供电、医疗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牵头组织为农牧民办实事16件,自己重点帮扶一个贫困户和一个孤儿大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已资助现金1.8万元。 援藏工作实际上是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在面对艰苦环境和种种挑战时,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情怀,在真切地感受这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县委书记当得怎样,虽然组织上会进行考核,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接受社会、基层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评价。援藏县委书记履职情况如何,在谋全局、抓大事,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发展、促稳定、促民生等方面工作成效如何,县委书记自身形象在当地干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是评价援藏县委书记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援藏县委书记,只有做到让党放心,让社会、基层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满意,才算得上向组织、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记者:宜昌市对口援助加查为加查发展提供了大量项目资金的支持,但是与“输血”比起来“造血”更重要,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加查发展“造血”呢? 石显银:湖北省宜昌市开展第一批援藏以来,共实施援藏项目5个,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相当于过去12年援藏资金的总和,每个项目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 但仅仅“输血”是不够的,2007年,接到来加查援藏的通知后我就对该县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并和从湖北荆州派往加查的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行探讨。上任后,我对全县77个行政村的62个村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加查的特殊环境和对工作的特殊要求,提出着重妥善处理好“五个关系”,即“输血”与“造血”的关系,“硬援助”与“软援助”的关系,解决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服务大型项目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抓好项目资金援藏的同时,着力抓好人才技术援藏、产业建设援藏和观念机制援藏,拓展了援藏领域。 在两年的时间里,已争取宜昌市向加查派遣医疗队3批共6人次,派遣到内地挂职学习8人次,组织城建、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家赴加查指导4批23人次。立足管长远、打基础,在组织制订核桃产业发展等3个规划外,还制定了5年援藏工作规划;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消费、积累和发展观念,户均储蓄存款由2007年0.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万元;规范虫草采挖管理,采挖人员减少81%,草场植被恢复费收入增加2倍,实现了“三无”,即无外来人员采挖、无安全事故、无社会治安和其他违法案件的目标;投资800万元援藏资金,按照“六个一”,即实施一个安居项目、完善一个总体规划、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开辟一条致富门路、弘扬一种文明风尚、形成一幅新村美景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步入了新起点;投入420万元加强维稳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由37人组成的治安联防队,完善了维稳长效机制。
记者:援藏干部有时间限制,您认为像在加查这样的县开展援藏工作,干部之间的衔接和干部制度建设需要哪些创新? 石显银:当前援藏工作因为受时间限制,确实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一任只管一任事,新官不理旧事;援藏工作许多是建房修路,建来建去当地发展的自身活力不足,甚至在一些工作中还存在断裂现象。因此,在援藏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现实工作的必要性和长远谋划的重要性。 在加查,我们十分注重“三个衔接”,一是思路规划衔接。制订规划、谋划思路,注重考虑过去的基础,坚持站在对组织、对历史、对加查人民认真负责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分析论证后,按程序提出和确定。只要以前制订的规划思路符合实际、符合程序,就继续组织实施,不搞简单否定和一味标新立异的“创新”;同时注重规划的适当延伸和长期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在制订援藏工作规划时,将规划年限延伸到5年,并且还制订了全县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二是工作措施的衔接。不能“新官不理旧事”,前任未完成的工作或未来得及彻底解决的问题,坚持在弄清情况、掌握政策、明确要求后,实事求是地予以妥善处理,该解决的继续想办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干部工作的衔接。不能援藏干部一轮换就大刀阔斧换干部。近两年来,我们坚持干部队伍总体稳定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各级班子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条件适当调整,保持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关于干部制度建设的创新问题,对援藏干部来讲,我认为一方面要坚持标准,严把入口关,切实把那些政治思想过硬、能力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的干部选派到援藏岗位上来,让他们切实担当起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艰巨历史使命。我觉得宜昌市委公开招考选拔援藏干部的做法值得借鉴;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营造一种有利于调动援藏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最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印发的《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管理办法》,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很符合实际。 记者:今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加查而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石显银:农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也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好,是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村级组织建设的难点,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作用。为此,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狠抓“三加强一规范”,即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和党员管理,夯实了村党支部引领农牧民群众加快发展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在村“两委”换届中,共有37名致富带头人通过“两推一选”新进了村级班子,每年对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开展1—2次培训,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县共确定村级后备干部154人。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总结探索出村民自我监督管理10项考评办法,找到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实施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变了过去村一级有组织、无阵地,有党员、无活动的状况。 记者:加查县近几年社会持续和谐稳定,请问您是如何处理干群关系的?又是如何协调处理基层矛盾? 石显银:在对待干群关系和协调处理基层矛盾的问题上,我觉得实际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感情的问题,二是方法的问题。从感情方面来讲,自己始终坚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同事、对待干部和群众,充分相信并依靠他们,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同时,带着深厚的感情对待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不推、不拖、不绕,坚持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这样既尽到了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对农牧民群众应有的态度和职责,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方法方面来讲,一是坚持遇到矛盾问题,敢于和善于直接面对,不遮掩、不回避、不推诿,切实负起责任;二是掌握政策、坚持原则,始终从政策、法律和原则的立场上分析研究问题,不主观、不随意、不盲目;三是坚持按程序办事。近两年来,先后针对虫草采集纠纷、铬铁矿开发招商纠纷、工伤事故纠纷等矛盾纠纷问题,坚持深入调查了解实情,带着感情做工作,按政策原则和规范程序协调处理,使矛盾纠纷均及时得到了妥善解决和平息。 记者:当前县委书记这个群体备受重视,责任重压力大,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怎么化解这种压力? 石显银:县委书记作为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和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肩负着团结带领一班人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抓队伍、抓班子的职责任务,的确责任重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专门就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出台了具体意见。 我觉得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责任,来自于对怎样才能不辜负组织信任、家乡人民重托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期待的认识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压力是有责任心和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体现,有压力才会有冲破现状,推进创新,追求更高目标的自我要求和动力。因此,有压力并不可怕,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能没有压力,但也不能被压力所困,甚至被压力压垮。我觉得化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抓党建、促发展、促稳定、促民生的能力、本领和成效;二是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切实帮助当地解决一些关系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切实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只要自己实实在在努力了,真心实意投入了,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我想压力就自然缓解了。 (责编:宁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