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巡礼:阳光普照康庄大

2014-03-13 21:1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阳光普照康庄大道——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巡礼

    蓝天白云下,青青牧草旁,一排排整齐崭新的藏式农房显得“诗情画意”;庭院里,鲜花盛开,牛羊肉、土特产整齐晾晒着……这里是林周县卡孜乡农村一景,也是西藏农牧区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片:达瓦卓嘎为自家院中的花草浇水。西藏乃东县昌珠镇的达瓦卓嘎一家从2005年办理起了农家乐旅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富裕户(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在林周县卡孜乡,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委会、学校、卫生所一应俱全,农牧民群众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貌就在眼前。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坚持强农惠农并举,有效推动了农牧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安居工程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林周县卡孜乡群众次仁多吉老人一家是安居工程的直接受益户,“如今我住上了新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再是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一家对今后的发展更是充满了信心。”次仁多吉兴奋地说。

    林芝地区米林县农民次珠一谈到自家新建的楼房就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我们居住的房子低矮阴暗,人畜混居,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电灯、电话,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党的声音……”

资料图片:西藏拉孜县曲下镇的卓拉用太阳灶烧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安居才能乐业,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奔小康的热情,2006年自治区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

    据自治区安居办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为使全区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涉及27.48万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预计投入100多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累计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9.28万户。全区农牧民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增加20%—30%。安居工程的实施,还使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改水、改厕、通电、通邮、建设维修乡村道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农牧民不仅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广播。据了解,2006年至2008年,自治区共下达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沼气建设补助资金2.96亿元,完成了6.5万户农村沼气池建设,惠及21万多农牧民;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427公里,46个县通了油路,622个乡镇和60%的建制村完成通达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拓宽增收渠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农业综合开发,不仅通过科技力量改良耕地、拓宽水渠,还担任着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支持农牧民技能培训等任务。截至2008年底,我区科技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37%,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在林芝县实施的8000亩玉米规模种植项目,让这里的农民平均每亩土地增收600元以上,尝到甜头的老百姓自发地种起了饲料玉米,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农牧民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40亩,还带动相邻的米林县种植玉米5000亩。

    林芝县果绕村原来是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自从农业综合开发进村后,这里变得热闹非凡。村委会借农业综合开发之势搞起了产业化经营项目,国家和营销组织各投资130万元,先后建起了果园、鱼塘、养猪场。生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后,一部分变成了果园的肥料,一部分变成鱼儿的饲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更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

    “十一五”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投入农发资金7.27亿元,实施了65个产业化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9.52万亩,草场建设67.58万亩。项目区人均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00—600元。2006年至2008年我区整合安排资金7.97亿元,实施了267个特色产业项目,特色产业区农牧民人均年增收660多元。

    2006年至2008年,全区40余万人次农牧民接受了技能培训,16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支持发展,农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宁中乡建立了藏式家具厂,农牧民开始自己打家具;错那镇农民从林周县引进优质绵羊品种对当地羊进行品种改良;门士乡开发温泉年增收15万余元;登木乡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年转移劳动力200多人,实现创收达20多万元。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也随之涌现。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发展农牧业、繁荣农牧区、富裕农牧民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独特的作用。”谈起农业综合开发,自治区农发办主任次旺多布杰充满信心,“我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了土地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扩大了保灌面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新农村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开发力度,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为新农村建设、为西藏粮食安全做贡献。”

    “农家书屋”降甘露,为我区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自2005年第一批15家农家书屋开始试点到2008年全面推开,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3万家。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国家确定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资料图片:2008年12月11日,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结巴村的农民在农家书屋里看书。新华社发

    从2007年开始,我区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5个地区选择了2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2008年正式启动“农家书屋”建设。本着中央投入为主、自治区配套为辅的原则,每年修建660家,预计到2010年,我区至少能建成2000家“农家书屋”,并逐渐实现对我区全部行政村的覆盖。目前,中央财政为2007年试点的20个“农家书屋”工程投入32万元,2008年实施的660个“农家书屋”工程的1056万元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

    在隆子县扎果村,自治区 “三下乡”工作组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送到村民手中。一位老人翻阅着新书,高兴地说,“看书能让人明白事理。”

    自从“农家书屋”走进农牧民的生活后,很多群众都说,书屋的书贴近农家,以后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得上,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除了“农家书屋”的润泽外,基层老百姓还不断感受到了乡、村文化活动室的魅力。基层文化条件的切实改善,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了知识结构,为我区特别是广大农牧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0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76元。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区财政还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幅农牧区大发展大跨越的美好画卷正在慢慢铺开。随着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我们相信,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道路越走越宽广。(周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