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014-03-13 21:1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资料图片:生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在草原上奔跑(8月4日摄)。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投资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资料图片:生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在草原上奔跑(8月4日摄)。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投资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新华网拉萨9月25日电(记者李月、颜园园)因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西藏在影响我国地理格局、稳定气候、保障水源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

    多年来,西藏始终将区域建设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经过长期植树造林,目前,西藏拉萨至山南、日喀则地区的雅鲁藏布江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建成,有效地保护了沿江一线数万亩的农田、草场,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大风天气也大幅度减少,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西藏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草原生产力的提高。以那曲地区安多县为例,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使草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8.21个百分点,植被高度由5.72厘米提高到7.64厘米。而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的实施,大幅度降低了对森林、灌木丛、草皮和畜粪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消耗。据初步测算,西藏全区已建成的6.5万座沼气池年产气2502.5万立方米,可替代标准煤近1.8万吨,相当于保护了6.3万亩林木。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08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达64.5亿元。

    生态屏障建设不仅增加了雪域高原的森林和绿草,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十五”以来,西藏农牧民通过参与重点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管护等工程建设,增加收入约16.8亿元。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全面落实,全区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的人员已达8万余人,年管护收入由2006年的4385.49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5亿多元。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仅饲料粮补助一项就使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20.749亿元,而建设农村沼气的农牧民,每年每户节省的燃料费就有1000多元。
 

资料图片:一群黑颈鹤在拉萨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内嬉戏(2008年12月21日摄)。6月5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西藏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面积居全国之首。截止到2008年底,目前西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1个、地县级25个,保护区面积为4126万公顷,湿地面积为600余万公顷。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资料图片:一群黑颈鹤在拉萨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内嬉戏(2008年12月21日摄)。6月5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西藏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面积居全国之首。截止到2008年底,目前西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1个、地县级25个,保护区面积为4126万公顷,湿地面积为600余万公顷。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随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也逐步显现。森林、草地、淡水、生物、旅游等资源的保护,不仅打牢了西藏长远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也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牧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百姓在感受党和国家温暖的同时,也感受着西藏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