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0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卧塘挥笔写长卷——拉萨篇
拉萨,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布达拉宫、大昭寺、唐蕃会盟碑历经千载风雪,沐浴着新西藏的和煦阳光,向世人述说着她千百年的厚重历史。
资料图片:3月14日,一辆辆汽车在拉萨布达拉宫脚下驶过。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从高空俯瞰,群山耸立,碧水中流,拉萨河谷秀丽壮美,一幅广厦千万间、安居乐业的盛世图画尽收眼底——
一幢幢现代高楼依山傍水,一排排藏式别墅整齐划一,一座座藏家小院国旗飘扬,一条条乡间小街干净笔直。星星点点,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拉萨河畔;鳞次栉比,更像道道音符,演奏着科学发展、安居乐业的和谐赞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美好企盼,如今“广厦千万间”在拉萨河谷地带变成现实。
统计数字表明,几年来,拉萨市上下一心,紧盯目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2.76万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15.68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14万余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6万多农牧民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新建乡村道路4352公里,实现229个建制村通电话、229个行政村通邮,1.09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环保的沼气。
雪山红日,从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映射辉煌;发展成果,在稳定与和谐的环境中惠泽黎民。透过数据,让人们由衷地感到,如今拉萨农牧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真正成为美丽新家园的幸福主人……
抓住城市,以城带乡,努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006年2月5日一大早,古城拉萨的阳光特别灿烂,街头巷尾一片祥和。
10时许,生活在拉萨市城关区嘎玛贡桑社区居委会76岁的老人多吉家迎来了时任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
“老人家,你家里几口人?这些年来日子过得怎么样?”“全家有5口人,因为党的政策好,现在全家人都不愁吃,不愁穿,好得很啊!”
“还有什么困难吗?”“生活上没有困难,只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区环境需要政府帮助改善一下!”
资料图片:图为拉萨市康卓花园小区一角。姚海全 摄(图片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从与老人的亲切交谈中,秦宜智了解到:如今的城镇居民,生活标准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吃、穿、住,还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
的确,八瑞相山簇拥着的拉萨城,从公元17世纪起就是西藏辐射带动最大的一块福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生活在这片天地下的人们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西藏首府城市的拉萨来说,改善民生首先要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
拉萨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的经济发展要当好火车头,城市建设要创一流,稳定工作要带好头,党的建设要上水平。”
自治区党委、政府更是明确提出要求——“拉萨改善民生的步子应该快一些,也必须再快一些!”
“变压力为动力!”紧锣密鼓的调研后,一场非同寻常的拉萨市委常委会在秦宜智的主持下召开了。
“围绕‘东延西扩、跨河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把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12件实事之一,下大力气、下深功夫,全力办好。‘城中村’改造要体现城市特色,旅游沿线民房改造要与景观环境相适宜……”拉萨市常务副市长曹边疆、陈之常等纷纷提出建议。
“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为,抓住城市,以城带乡,就是抓住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睿智干练的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多吉次珠发言高屋建瓴。
“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拉萨,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安居工程和‘城中村’改造,造福全市人民!”秦宜智誓言铮铮。 春风拂古城,雪域尽妖娆。经过深思熟虑后,2006年3月15日,拉萨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安居与乐业并举的要求,始终紧紧扭住安居乐业不撒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安居内涵,不断加大乐业力度。不仅让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而且必须努力使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过上小康的日子。”
围绕改善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拉萨市决定利用5年时间,实施“城中村”改造,分期分批完成12个小区的全面改造,使城市小区逐步成为“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现代化城市新社区。
围绕农牧民安居乐业,拉萨市将按照“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分级负责、奖补结合”的安居工程建设设想,从单纯建房逐步向综合配套拓展,从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逐步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延伸。
……
顺应民意、关乎民生的一步步设想,在拉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落实中一件件变为现实:
——各县(区)及时制定《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方案》和召开专题会议,提前安排部署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各乡(镇)立即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建设户,各建设户充分利用冬闲时间选址备料,平整地盘,修建便道,深挖地基,购置石料、钢筋、砖块等;
——为让扶贫水泥和计划木材用在刀刃上,降低农牧民安居房建设成本,拉萨市安居办积极与区安居办和高争水泥厂多次协调,将企业扶贫水泥2354吨提前调运到各县(区),分配到各建设户;
——在木材供应方面,拉萨市安居办积极与市林业局协调,提前将全市27557.5立方米的木材指标分配到各县(区);
——在资金方面,在安居工程全面启动前,自治区到位配套补助资金6970万元,拉萨市配套补助2911万元,资金到位率都达到80%,为农牧民群众建房提供资金支持。
惠风吹来满目春。“城里人能住上的房子,我们一定能够建成。我们一定要给百姓创造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地处拉萨西大门的堆龙德庆县县长安央金信心百倍。
堆龙德庆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居工程相关政策和张榜公布补助资金,使工程实施范围内100%的群众对资金补助标准、补贴政策有了了解;各乡镇按照“宜迁则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集中则集中”的原则来实施安居工程,做到规划先行。
“最好是有庭院,鸟语花香呆着就舒服。”“人畜分开也很重要,整洁又卫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达孜县的群众奔走相告,规划着自己未来新家园的美好蓝图。
“客房、厨房分开,空间专用就显得更规范了。” 林周县的年轻人对安居房的设想以城里人的房子为范本。
资料图片:这是拉萨格桑林卡住宅新区(2007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大家要能集中居住,就像城里人的小区,有专门的健身活动场地,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聊聊天,多好……”墨竹工卡县的一些老人也开始算计起来。 雪域欢腾贺安居,千家万户盼乐业。建设家园的豪情在拉萨广大农牧民群众心中奔涌,化为风风火火的忙碌脚步;美好生活的赞歌在拉萨河谷回荡,汇成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
拉萨河谷轰轰烈烈的安居工程建设,如风驰电掣的列车,载着广大群众的期望和企盼,加大马力急速向远山深处驶去……
春潮涌动“幸福河”,牛肥羊壮歌盛世。
保护环境,传承传统,和谐安康的新画卷在山村间描绘
拉萨河,它早先叫“吉曲”——“幸福河”。
河岸边,有块福地名叫东嘎——“白海螺”。
“迨观藏内形胜,山水环秀,土田沃衍,树木浓荫,居民稠密,且风和日暖,严冬之际,冰雪不凝,洵塞域之别有天地也。”拉萨河谷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的人们,并滋润着先民们所创造的千年文明。
“东方山岭起伏,状若猛虎将跃;西方两山峡谷,恰似雄鹰展翅;南方流水逶迤,形如青龙盘旋;背面岭叠坡缓,活像灵龟爬行。”这是对拉萨地形最形象的描绘。
然而,这样的地势对拉萨而言,可利用的土地少之甚少。怎样建设以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新农村?拉萨市各级党政干部都紧紧捏了一把汗。假若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占用有限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后果不堪设想啊!
“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不占用一分耕地,更不破坏一分草场,要实现安居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 ‘双赢’!”墨竹工卡、曲水、堆龙德庆等县负责安居工程建设的负责人就合理利用土地,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一致达成共识。
“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2008年初,已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在视察安居工程建设时还在给基层党员干部敲警钟。
基于层层达成的共识,几年间,拉萨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大力研发和推广新型替代建材,群众自发组建水泥砖、预制板制作生产点120多处,使木材用量大幅度减少,形成既用现代建材替代传统建材,同时又保持民族传统风格的良性格局。
“阿嘎明亮如镜,唱歌的人在传情,猛虎般的小伙,往你的身旁走近……”打“阿嘎”是西藏古老的建筑学中修建屋顶的一个流程。
过去,拉萨的农牧民传统建房主要依靠农田中的阿嘎土,但是阿嘎土却又是农业保持丰产增收的重要条件。
为避免对农业丰产增收造成影响,安居工程建设中,达孜县、堆龙德庆县的广大农民主动、自愿去用水泥砖替代土坯建设新居,既增加新房结构的牢固性,又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旧房拆迁后的断壁残垣,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尼木、林周等县充分发动群众,住新房拆旧房,将旧房用地进行平整改造,土层较厚、水源较好的地方改造为农田,土层较薄、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植树造林,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治理旧村环境。
数据显示,几年间,拉萨市安居工程共计节约木材6.3万立方米,节约建房资金506万元。可以说,在建设了一大批替代建材安居房的同时,拉萨也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建筑工人,节约了一大笔资金,保护了一大片森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拉萨这样一个千年古城再适合不过了。”
多吉次珠在给拉萨市安居工程建设负责人开会时,不只一次地强调,“千人一面”的工程不能搞,安居工程建设更要传承传统,不能背离民族特色。
几年间,拉萨市把农牧民安居房建设与庭院改造、道路村村通、防病改水、农村改厕、沼气入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乡村规划建设,避免重复投资,节约资金。
资料图片:西藏堆龙德庆县嘎龙村农民旺姆准备用沼气灶煮饭(2007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
各县(区)充分考虑乡村经济、文化、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等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编制科学系统的乡村规划,突出农牧区特点和地方特色,体现靠乡镇、靠村庄、靠公路、靠江河的“四靠”搬迁规划思路。
在房屋设计上,制作农牧民安居工程图文集,确定主推户型,在保持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实现人畜分离、厨房与卧室分开,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在规划设计上,把建设新房与村内发展治“散”、村内建设治“空”、基础设施治“缺”、村容环境治“乱”相结合,为日后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规划技术上,在聘请当地专家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对口技术援藏的优势,聘请内地发达省、市专家进行规划论证,使规划更趋科学合理;
为吸取“5·12”汶川地震血的教训,积极向建房群众广泛宣传地震知识和房屋抗震知识,及时为建房群众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提升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农牧区建筑工匠的抗震设防技能和水平。
常言道: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近4年来,拉萨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让百姓既住得好,又富得起,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我来自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已经在羊达乡干了6个多月了,平均每天的收入有80至90元。”在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记者同一个叫扎西的木工聊了起来。
扎西的话,道出了安居工程建设带来的又一个变化:进一步拓宽了致富渠道,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对此,拉萨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孙伟华如数家珍——
林周、达孜、墨竹工卡等县在安居工程集中建设点建立养殖区,实施养鱼、养鸭、牛羊短期育肥等项目,发展特色养殖,促进农牧民增收;
堆龙德庆县利用古荣糌粑的品牌优势,在古荣集中搬迁点附近建立了两个糌粑公司、两个养牛场和一个养鸡场,使当地1000多名群众围绕糌粑生产和养殖业发展经济。
……
随着安居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今,在拉萨的广大农牧区已形成思发展、盼发展、求平安、构和谐的良好氛围。 “党和政府给农牧民建房,这是党和政府为西藏人民做的又一件好事,它更加坚定了我们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曲水县茶巴拉乡50岁的米玛如是说。
随着安居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农牧民自发组织施工队、木工队、绘画队,组建水泥制品生产加工点,结合安居工程开办农家乐,积极发展商店、茶馆等,学习了技术,增加了现金收入。”达孜县县委书记孙沛然总结道。
一份数据显示:自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以来,拉萨市直接参与安居工程的农牧民群众累计达270万人次,各县(区)组建的农牧民采石队378个、运输队87个、施工队394个、木工队387个、绘画队161个,创收6892.5万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苍穹更辽阔,生活更美好,党帮助群众实现千年的梦想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也是在矛盾的相互交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安居工程建设也是如此。
“我过去是不支持集中连片建设安居房的,因为那样的房子不仅面积小,而且堆个柴草,拴个牛羊都不方便。”住在曾被誉为“拉萨小香港”的香嘎村农民达次透露出过去在安居房建设上徘徊不定的心绪。
“后来,我几次去参观堆龙德庆、墨竹工卡等县的安居房,看到人家的建房整个布局合理、功能设施一应俱全,我想,我们一家人想过的好日子不就是这样的吗?于是, 2007年,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建设安居房!”谈到初始的想法,达次还有些羞涩。
“虽然建房有政府补贴,但一涉及到个人要向银行贷款,心里就有点紧张,总是担心还不上怎么办!”曲水县俊巴渔村的农民次仁多吉透露出当时建设安居房时的心境。
“牛羊有多少,土地有多少……这些价值就是20多万,根本不用担心5万元贷款还不上!”次仁多吉说,县里乡里派来的工作组一次次到家里和我谈心、算账,账算清了,心里更亮堂了,贷款建房的信心和勇气更足了!
安居工程建设中,一开始持观望态度的拉萨群众还是不少。
为增强农牧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在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拉萨市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农牧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农牧民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安居工程建设,“等、靠、要”的旧思想得到根本转变,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安居创业的观念越来越植根于广大农牧民群众之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话在拉萨市安居工程建设中得到实践。
个体工商户、企业捐助122万元,高争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扶贫水泥4799吨……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齐心划大船。近4年来,拉萨市各级政府通过资金倾斜、民政帮扶、扶贫贷款、社会捐助等渠道,想方设法帮助“三老”人员和贫困户、五保户优先建设安居房。共为“三老”人员建设安居房1000余套,为五保户建房557套,为特困户建房1000套。
可以说,投资规模空前,帮扶力度史无前例,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成果共享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得到了具体落实。
“你瞧,我现在住的房子光线充足,卫生条件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在自家宽敞明亮的新居里,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郎仲组的宗巴,高兴地向记者说起了安居工程给她家带来的变化。“再过一段时间,通过装修,整个房子肯定比现在更漂亮、更舒适。”
在宗巴家的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花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院外,是宗巴出租给别人经营的几个门面,小卖部、茶馆、家电维修部……“羊达村已有90户农牧民像宗巴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堆龙德庆县羊达乡安居办主任琼达自豪地说。
当然,这只是拉萨市整个安居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在曲水县采访时了解到,曲水县已有2000多户农牧民住进安居房,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整,实现水、电、沼气户户通。
“安居工程建设,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环境,也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曲水县县长孙宝祥介绍道。
如今的曲水,许多农牧民群众从土木结构、狭小黑暗的房屋里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添置了新家具,安装了电话,开始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花,美化家园。乡村道路、空地绿化、饮水环境、卫生条件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到处呈现出一派新村新居新景象。
安居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农牧民上了一堂无声胜有声的政治教育课,有力地促进了拉萨的和谐稳定;安居工程建设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牧区面貌,成为拉萨农牧民迈向小康社会的良好开端。
“以前我住的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安居房,住上了两层藏式楼房,水、电、路、通信、电视、卫生、绿化、沼气、太阳能等配套齐全,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堆龙德庆县东嘎镇东嘎村老党员罗布的感受发自肺腑。
“达赖口口声声讲什么‘人权’,他瞎喊了几十年也没有为西藏农牧民群众贡献一块砖、一头牛、一分钱,他说得再动听,也无法让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只有共产党才能让我们农牧民住上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我们广大农牧民群众决心一心一意跟党走!”拉萨市广大农牧民群众异口同声。
一排排藏式小楼,独具特色;一户户藏家小院,新颖别致,传统的民居风格在拉萨安居工程中得到生动体现。农家乐、青稞酒、锅庄舞、酥油茶,醉了纷至沓来体验大美西藏、幸福藏家生活的大批游客。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乔迁新居的农家。耳边不时传来那首西藏民歌——《美丽的拉萨河》 :“那是美丽的拉萨河……荒山建起高楼,冰川闪耀灯火, 比翼的银燕长龙的车队, 在水面映出四化的硕果……”
资料图片:西藏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妇女白珍(右二)和母亲、两个女儿一起在新居欢度藏历新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摄
思绪荡漾在优美的旋律里,让人禁不住地问:今天的农牧民怎会如此高兴,如此快乐?
“安居工程的实施,让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以前厨房、客厅、卧室混为一体的房屋布局及人畜混居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最高兴的是以前旧村的断壁残垣变成良田绿地,改造后的乡村道路、空地绿化、饮水环境、卫生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彻底消除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走在新村的大道上,观望着自己的新居,群众巴桑、普次给出了答案。
“现在新房子有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将一门心思去发展生产,拓展思路,寻找更加宽广的致富路子,搞好经济,多挣些钱,让日子越过越好!”巴桑、普次道出了广大入住安居房群众的心声。
“天如八辐轮,吉祥无比;地如八瓣莲,福运亨通;山如吉祥徽,瑞相拱照。”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来拉萨后察天象观地理时,似乎就在祝福拉萨美好的未来。历史走到今天,拉萨不再只是享有“神佛之地”和“小西天”的美誉了——
“城中村”改造,翻开城市建设新的画卷;农牧区安居工程建设,描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景。
拉萨,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兴起的,古时被称为“卧塘”。今天,我们禁不住追索这千年不息的浩繁历史,寻找拉萨人在汩汩乳汁孕育下书写灿烂文明的轨迹,聆听着拉萨河谷正在发生着的今天的变化和明天的畅想的所有诉说——拉萨河谷沧海桑田的巨变,正大踏步地演绎着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时代交响曲,与时俱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杨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