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天上的西藏 神奇的地方——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一周年系列述评之五
2009年底,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和被称为“活史诗”的《格萨尔》史诗申遗成功,填补了西藏没有非遗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历史,也标志着历史悠久的藏戏和《格萨尔》史诗将从此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资料图片:藏戏《格萨尔》演出现场。 记者 蒋盖 摄(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过去我们是农奴,演戏就是服差役,艺人们只能靠乞讨或打短工度日。” 西藏民主改革前是拉萨觉木隆藏戏班艺人的大次旦多吉如是说。2007年,73岁的大次旦多吉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藏戏传承人”证书。自退休后,老人就长年在基层指导民间藏戏班。他说:“现在是要啥有啥,我们没理由不把这项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
民主改革50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国家投巨资呵护雪域珍宝
资料图片:2009年3月11日,信徒在拉萨大昭寺朝拜酥油花制作的佛像。当日,拉萨大昭寺僧人举行酥油花灯节法会,来自各地的信徒朝拜法会。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3月15日,藏历正月三十,古城拉萨,太阳依旧暖暖地照着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人们,手持佛珠或转经筒的信徒们依旧从容地围着八廓街行进,美轮美奂的大昭寺在阳光中显得金碧辉煌。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这些留存在雪域高原上的美丽瑰宝,作为西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是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8月23日,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庆典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历时7年、总投资3.8亿元,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座著名的西藏古建筑重放异彩。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也是一项顺应民心的工程;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保护,更是一个传承文明的见证。
资料图片:这是维修后的罗布林卡内一角(2004年5月摄)。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自治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大重点文物的保护性维修工程是自治区文物保护维修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古建筑维修项目。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的每一座寺庙,每一处文化古迹,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党和国家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截至2009年,中央政府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达到了13亿元,对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1400多座寺庙进行维修保护。 抢救性保护让雪莲花永不凋零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而今,在党和政府的精心呵护下,这朵雪莲花更加美丽、更加璀璨。
在旧西藏,民间艺人在街头卖艺被称为“乞丐喧嚣”,不仅受歧视,饿死街头的也大有人在。《格萨尔》说唱艺人就是旧西藏街头卖艺的民间艺人之一。
资料图片:2009年6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领证书。据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披露:包括桑珠老人在内,西藏又有21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据悉,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已对桑珠老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二千一百一十四小时,整理并公开出版了三十部,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还将出齐四十五部史诗。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近20年来,《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几乎每年都要在自治区社科院录制一部《格萨尔》。目前,这位87岁的藏族老人正在创造《格萨尔王传》的一项新纪录,他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达2114个小时,整理并公开出版了30部,在未来5到8年内,将出齐《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45部,它将填补迄今为止尚无一套完整《格萨尔》艺人说唱本的空白。
《格萨尔》的抢救与整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政府为此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门经费。多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在农牧区四处寻找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格萨尔说唱艺人150多名, 并对其中的15位进行了近5000小时的录音,录音整理出版《格萨尔王传》41部,此外还根据旧版本、手抄本整理出版了32部。
抢救性保护、整理研究《格萨尔》,只是我国政府多年来倾注全力保护藏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民主改革50多年来,国家用于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达13亿多元。国家先后在西藏命名迥巴藏戏等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和1个特色艺术之乡。截至目前,西藏已有60项代表作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3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22项代表作入选自治区级代表作名录,134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录。
资料图片:2009年2月15日,老艺人尼玛旺久(前)与徒弟们一起表演卓舞《雅砻春潮》。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夏水乡79岁的藏族农民老艺人尼玛旺久从小跟着父亲、爷爷学习卓舞。在旧西藏,他家三代人到西藏各地跳卓舞乞讨为生,属于最低贱的人之一。如今他被当地政府聘请为“卓舞”老师,传承“卓舞”艺术,培养“卓舞”艺术接班人。 卓舞是西藏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是西藏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有关部门和专家先后采访民间艺人1万多人次,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文字资料3000万字,拍摄图片近万幅,抢救、整理、出版藏文古籍261部,发表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尤其是《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歌集成·西藏卷》、《中国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出版,被誉为西藏文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50多年来,西藏人民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古老的藏语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西藏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进入高水准、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也正是因为有强大祖国的支撑,西藏传统文化才能如此系统、如此清晰、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藏族儿女才能更好地去继承、弘扬,世界各族人民才会被藏文化深深吸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永葆高原碧水蓝天
资料图片:2009年6月4日,一只红嘴鸥在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神湖”玛旁雍措湿地保护区上空飞翔。近年来,西藏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每年都有几十万只水鸟飞到西藏境内的大、小湖泊内过冬。
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投资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仅2009年,阿里地区就将投资3772万元对玛旁雍措、扎日南木错、洞错、班公错4个湿地进行保护与恢复。 新华社记者 叶辉 摄
得到保护的不仅有文化,还有高原的碧水蓝天。民主改革50多年来,国家在投入巨资、人力、物力抢救性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把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背靠大山,林木资源丰富。朗色村是工布江达县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村子。
朗色村村支书小尼玛告诉记者,村里对村民用木柴做燃料是有严格限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生态资源。现在,在朗色村,沼气被广泛使用,2008年全村实施太阳能应用工程后,每一户都装上了太阳能灶具,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资料图片:2009年12月6日,70岁的拉萨市民索朗白姆正用太阳灶烧水,每天用太阳灶为她节省不少的牛粪、煤气。 如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普遍为拉萨居民使用,太阳能已经成为拉萨市民生活的重要能源。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受高原特殊气候的影响,西藏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
2009年2月18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西藏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
根据规划,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分为三大类10项工程。到目前为止,所有三大类10项工程的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并且还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制定6个保障方案,包括宣传、审计、气候方面实用配套的工作方案也已编制完成。
截至今年1月,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项目资金已落实了17.5亿元。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15年前完成10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在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增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发展绿色经济 让生态西藏焕发活力
资料图片:昌都地区卡若区左巴村的村民次曲在沼气棚里采摘蔬菜(2009年3月18日摄)。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加快薪柴替代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8。这120万平方公里中有1/3是保护区,面积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
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自治区政府已经全面禁采砂金、砂铁矿。而现在西藏所有工程项目,如水电开发、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执行非常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制。
如今,绿色经济正在雪域高原上风生水起。数据显示,自2004年启动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西藏七地(市)、27个县安排了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5611万亩,在禁牧草地安排补播1643万亩。目前已经完成草地围栏4193万亩、补播1076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恢复了草原植被,改善了草原生态,使高原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
同时,西藏大力发展包括藏药、旅游业等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
资料图片:夏日纳木错(2009年6月28日摄)。 纳木错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城西北约60公里处,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摄
青藏高原是世界气候的“启动器”、亚洲“水塔”与江河源,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此。在过去十多年间,国家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仅“十五”以来,国家投入逾67亿元人民币用于西藏环保和生态建设。
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2001年至2009年,中央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投入80多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确定为西藏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指出西藏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西藏发展乃至全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保护西藏生态环境作为造福千秋万代的战略工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区9个,省级保护区20个。此外,西藏还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和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如今的西藏,人文璀璨,山川秀美,成为人文自然交互辉映的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记者 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