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京藏两地联手救治斯求卓玛纪实:跨越时空的爱心

2014-03-13 20:3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题: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京藏两地联手救治藏族妇女斯求卓玛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杨步月、唐召明

    煦暖的春光静静洒在一位藏族妇女黝黑的脸上,她缓缓睁开眼,下意识伸手摸向脖子,触到的竟是厚厚的纱布。那一刻,她的瞳孔里闪过一丝惊疑。

    “卓玛,你终于醒了!”围在病床边的医护人员兴奋地说,“我们给你切掉了10斤重的大肿瘤!你睡觉再也不用特制的枕头了!”

     陪同斯求卓玛(左)来京治病的女藏医兼翻译旦增达色在手术前与卓玛合影(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卓玛轻轻点点头,露出微笑,一颗豆大的泪珠从眼角滚落。让她激动的是,终于“卸”去了困扰自己28年的重负;更让她落泪的是,政府部门和无数好心人的无私援助。

    眼下,全力救治这位藏族妇女的爱心接力行动正在京藏两地之间延续,一个个爱心故事串起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大爱之歌。

    怪病缠身28年,藏族牧女卓玛饱受煎熬

    崭新的藏袍,黑底红花,使46岁的卓玛看上去很年轻。“卓玛”在藏语里意为“仙女”。然而,眼前这位“仙女”遭遇的,却是人间的艰辛。

    卓玛家住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新吉乡三村,地处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高原,海拔达5300米。那里高寒缺氧,农作物很难生长,村民以牧业为生。

    除父亲早逝、母亲双目失明外,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18岁,她脖子上鼓出一个肿块,没钱治就没管它。生孩子时,肿块长成了拳头大小的肿瘤。丈夫嫌她有病且家太穷,选择了离开。18年来,她与智障女儿孤苦相依。

    坠在卓玛左下颌的巨大肿瘤直径有四五十厘米,像葡萄串一样,表面凹凸不平,血管纵横交错,还有多处因摩擦产生的局部破溃。

    晚上,卓玛要用特制的长枕头托住肿瘤才能入睡。她常在剧痛中醒来,破溃处流出的脓血把枕头染得污迹斑斑。

    瘤子实在太沉了,撕扯着肉疼,卓玛干不了重活,靠救济粮生活。

    高原的夜很冷,风很大。在狂风怒吼的晚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卓玛常常紧搂女儿,坐等天明。 不懈努力8年,援藏干部李一超只为一个小小心愿

    卓玛做梦也没想到,因为县里“大干部”的一次家访,自己的命运会出现转变。

    2002年10月,时任班戈县常务副县长的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到新吉乡办事。归途中,大雪纷飞。在白茫茫的山坡上,李一超与新吉乡乡长多吉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一座帐篷,访贫问苦。

    掀开门帘的一刹那,李一超惊呆了。在不到10平方米的低矮帐篷内,一位身穿藏袍的中年妇女搂着一个女孩蜷缩在地上。妇女的脖子上长着一个像人头那么大的肿瘤。

    经过交谈,多吉告诉李一超,女主人叫斯求卓玛,因行动不便,只养了1头牛、3只羊。按照当地一个壮劳力一年自食20只羊的最低生活标准,她家是“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雪花不断透过门帘缝刮进来,那一刻,李一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寒风刺痛。

    他当场把身上的军大衣脱下来,把车上的备用干粮拿出来,把兜里的钱抠出来,统统留下。

    一直资助斯求卓玛的中石化援藏干部李一超(左)在手术结束后看望刚苏醒的斯求卓玛(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我要好好照顾这对母女!”李一超暗下决心。他意识到自己作为援藏干部有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

    不久,卓玛收到“李县长”托人捎来的第一笔钱。一张、两张……整整500元!卓玛从未见过那么多钱。钱在她手中变得滚烫,一直暖到心里。想到世上还有“李县长”那样的“大干部”惦记自己,她哭了。

    在场的人劝她,别哭了,否则会把好运哭没了。卓玛想,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不让“李县长”担心。

    牧民的帐篷是流动的。钱无法邮寄,李一超只能托下乡的人捎,一年两次,每次最少500元。

    2004年援藏结束,调到北京的他坚持资助卓玛,只是程序复杂了。他先把钱打到班戈县一位好友的银行卡上,好友把钱取出,再托人捎走,有时要经过几个人,钱才能到卓玛手中。

    2007年来京出差的班戈县好友说,卓玛住上了政府免费提供的安居房,面积有18平方米。欣慰不已的李一超让好友给卓玛捎去2000元钱,添置日用品,并要求照几张照片。

    安居房里空空荡荡,卓玛脖子上的肿瘤又长到了将近两个人头那么大。看了照片,李一超心情沉重。帮卓玛治病刻不容缓!他明白,怪病是导致卓玛贫穷的“病根”。

    “我的‘西藏情结’源自父辈遗传。”李一超说,他父母是曾为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立下功劳的老18军干部。他在拉萨上过一年小学。  飞机上的偶遇,让爱心行动发生戏剧性转机

    2008年5月底,87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李一超到成都探望。飞机上,他结识了赴汶川地震灾区采访的一位曾在西藏工作过多年的资深记者。浓厚的“西藏情结”使两人一见如故。这位记者曾6次深入藏北无人区采访,对班戈县相当了解。

    “我跟他聊到卓玛,他说自己认识的医疗专家多,一定尽力帮忙。”李一超没想到,这位记者很快反馈了好消息——北京安贞医院的海归医生顾虹博士答应向本单位申请免费救治卓玛。

    2009年6月,顾虹率国际医疗小组第八次到西藏,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筛查和治疗。她特意通过李一超请班戈县派车,送卓玛到拉萨检查。当卓玛摘下包裹在肿瘤上的头巾时,在场的外国专家惊呼:“太罕见了!”

    医生在实施手术(4月21日摄)。4月21日上午11时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藏族妇女斯求卓玛实施手术,将其脖子上一个重达5公斤的巨大肿瘤成功切除。目前,斯求卓玛已被送进北京口腔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24小时监护治疗。如不发生意外情况,预计一周后即可康复出院。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在B超显示屏上,肿瘤内,血管密密麻麻。“病情复杂,尽快到北京就医!”震惊之余,专家们建议。

    2010年3月,春意盎然。经过半年多筹划,全力救治藏族妇女卓玛的爱心行动在京藏之间展开。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无偿救治卓玛,让她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3月15日,在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办公会上,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伍冀湘动情地表示。

    班戈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考虑到语言不通,专门选派县医院的藏医旦增达色给卓玛当翻译兼陪护。

    3月26日,同为中石化第五批援藏干部的班戈县委副书记陈志清、常务副县长潘峰亲自带车,前往180公里外的新吉乡接卓玛。

    临行前,双目失明的母亲对卓玛说:“孩子别怕,有那么多‘菩萨’帮助你,你会没事的。”送行的乡亲们说:“北京有最好的医生,能到北京治病是你的福报。”

    光秃秃的戈壁滩上,没有路,也没有路标,汽车只能沿着冰河,凭借司机的经验前行。陷进冰河,爆胎……不断突发的险情,使原本4个小时的车程,折腾了10多个小时。

    当神情疲惫的卓玛出现时,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率领10多名医护人员出来迎接,他们一直等到夜里11点半。

    李素芝亲自为卓玛做检查,并安排她在医院休养了两宿。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也是令卓玛终生铭记的日子。在人们殷切的目光中,卓玛从拉萨登上T28次列车,奔向梦中的首都北京。 “爱心效应”无限放大,大爱之歌续写新的篇章

    3月30日,卓玛入住她在北京的“第一个家”——北京藏医院。

    “我们藏医部的医护人员多是藏族人,与卓玛好沟通。”北京藏医院院长助理王斌说,“卓玛第一次出远门,我们将帮她从饮食到环境,慢慢适应。”

    当晚,女医生增太吉从家里端来亲手制作的藏族传统饮食“青海面片”。闻着羊肉的醇香,看着碧绿的菜丝,卓玛胃口大开,连吃两大碗。

    翻译旦增达色说,在火车上的近48小时中,京藏车队列车员变着花样给卓玛调整饮食,吃惯了糌粑的她却吃不下。送饭的人一走,卓玛就从随身的袋子里,抓出一把青稞面,团成糌粑吃。卓玛悄悄跟旦增达色说:“这些人太好了,我不忍心伤害他们。”

    前来医院看望卓玛的人络绎不绝。她习惯地伸出双手,将客人的手捧住,然后俯下身,用额头轻轻碰触。那是藏族群众对最亲的人才用的碰触礼,其中饱含着卓玛的无限感激之情。

    卓玛喝上了酸奶和酥油茶,吃上了用人参果做的米饭……“这里像家一样温暖。”心情一天比一天开朗的卓玛说。

    在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倡议下,全院藏、回、壮、满、彝、土家、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106名职工排队献爱心,不到一小时就捐款1.63万元。

    “我捐的100元钱微不足道,”家庭困难的藏族医生白玛曲珍说,“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祝愿卓玛早日康复。”

    一周后,卓玛被“接力”到北京安贞医院,直接进了核磁共振检查室。经诊断,她患的是颌下腺混合瘤。

北京口腔医院医生在手术前研究手术方案(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这是一种口腔系统常见肿瘤,但长这么大非常罕见,而且肿瘤内最粗的血管有小拇指粗,术中稍有不慎,极易大出血。”考虑到卓玛的生命安全,伍冀湘书记决定向专业力量更加雄厚的北京口腔医院求援。

    爱心接力棒又传了下去。4月14日,全国妇联副主席甄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委托,到北京口腔医院看望卓玛。手捧甄砚送来的2000元慰问金,卓玛眼中泪光闪动。

    “从今天起,我代表全国妇联接过爱心接力棒。卓玛康复后,我们将协调西藏各级妇联,为她提供小额贷款,帮她发展生产。”甄砚说。

    当天,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召开术前第一次讨论会。卓玛是这个科收治的第一位高原病人,手术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会场气氛凝重。

    “充分备血”“保护面部神经不受损伤”“注意修补破裂动脉”“考虑恶变可能,做好淋巴清扫准备”……针对卓玛的特殊病情,近20名医护人员献计献策,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4月19日,北京口腔医院请来安贞医院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专家,又进行了一次更加充分的术前讨论。

    4月21日9时,在安贞医院专家配合下,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韩正学率领医护人员,向他们手术史上的新纪录冲刺。

    温暖的无影灯悲悯地俯视着手术台上不幸的藏族妇女;护士递上了钢刀、电刀、氩气刀;医生切皮、修补血管、缝合……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一切顺利,没有出现术前最担心的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突发状况,术中输血不到300毫升。

    当卓玛被推出时,焦急等待的人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李一超的眼眶湿润了,他激动地说:“8年的期盼,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在过去的8年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西藏到北京,爱心点燃了爱心。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中,永恒的大爱彰显出振奋人心的力量!

    “此次陪卓玛一路走来,许多场景令我动容。”陈志清说,“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代表全县3.7万名农牧民,向所有关心帮助卓玛的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卓玛是不幸的,她又是幸运的。术后,她仍需康复治疗,仍要与女儿共同面对艰难的生活。

    关爱卓玛的行动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