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1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截至2009年底,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初中入学率达到96.4%。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
截至目前,自治区共安排“十一五”各类科技项目600余项,投入项目资金总额达5.9亿元
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水平已由2005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元。全区100%的农牧民都享有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
“十一五”前4年,全区文化事业累计投入资金8.07亿元,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察雅县吉塘镇,最显眼的建筑之一就是镇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规模虽然不大,但科室齐全。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医学系的崔丽娜就职于该中心。她告诉记者,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和设施配套齐全,医务人员大多接受过医学专业学习,能够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要,基本能做到小病不出乡。
“十一五”期间,西藏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项事业的发展创新不断、亮点纷呈,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十一五”期间,西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两基”攻坚力度,使全区“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07年,自治区在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截至2009年底,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初中入学率达到96.4%。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多次提高农牧民子女上学“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标准。去年,西藏第八次提高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经费”标准,小学生、初中生每生每学年分别提高到1750元和1850元。边境县、乡小学生1850元,初中生1950元。自治区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让自治区生源考入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农牧民子女、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及企业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困难学生接受相应教育的权利。“十一五”期间,西藏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推动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抓手,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的5年间,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投入26.3亿元,改造、新建寄宿制学校校舍200多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西藏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科技:经济增长的活跃因子
“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严格执行“西藏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经过5年的努力,全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提高。2009年,全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科技对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达38.5%。预计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33%以上,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40%以上。
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进出口、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22亿元,上交税收2.5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加9亿元和0.8亿元,增幅达69.2%和45.1%。
截至目前,自治区共安排“十一五”各类科技项目600余项,投入项目资金总额达5.9亿元。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科技人才队伍在总量上继续呈现出总量增长的态势。截至2009年,全区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达52107人,较2005年增长了14.65%。
“十一五”以来,全区共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有效改善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条件和地(市)、县级科技局的基础条件。
自2007年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成立以来,入孵项目31个,涉及太阳能、藏医药、高原生物、高原特色农牧业等领域。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已有7家企业“毕业”回西藏发展。
目前,西藏已有1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4家区院共建实验室。
卫生:农牧区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西藏卫生工作,特别是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水平已由2005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元。全区100%的农牧民都享有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参加个人筹资的农牧民占农牧民总数的95.69%。2009年,全区共筹集农牧区医疗基金3.6亿多元,农牧民82.3%的医药费用得到了报销补偿。
通过公开招考方式,西藏已为高海拔和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充实了1911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实施对口支援和举办各种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了农牧区产科、疾病预防控制、医疗管理等在职卫生管理及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先后对3000多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使农牧区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针对西藏卫生基础薄弱,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实际,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投入力度,仅“十一五”期间就下达投资近9.6亿多元,基本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对七地市人民医院、6个地区藏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及10个县藏医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10所县藏医院,新建了基本符合要求的59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74个县级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均得到了改扩建。为74个县(市、区)配备了救护车,为72个县配备了农牧区巡回医疗车。为各县和各乡镇卫生机构配备了X光机、多参数监护仪、显微镜、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使全区医疗卫生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十一五”以来,国家投资2484万元改扩建了西藏七地(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绿色通道,全额报销住院分娩费用,并对住院分娩的农牧民孕产妇及其护送人员分别给予30元和20元的奖励,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开创了西藏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前4年,全区文化事业累计投入资金8.07亿元(不含文物保护),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仅2009年就达到2.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65%。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安排西藏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12356万元,累计投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经费6515.30万元。“十一五”末,西藏将顺利实现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将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座、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县支分中心73个,顺利实现县级文化中心全覆盖。
“十一五”以来,西藏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扩大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据统计,5年来,全区先后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多种,演出达到5000多场次。
2006年以来,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目前,西藏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等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种类。
投资3.8亿元、持续7年的三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于2009年8月胜利竣工;投资5.7亿元的自治区“十一五”22处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到目前已到位资金3.68亿元,占总投资近70%;色拉寺、桑耶寺和拉加里王宫等一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也已相继开工。
“十一五”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发展的良好态势。到目前为止,全区拥有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3000多家,实现税收每年1000余万元。(尼玛潘多 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