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卡若区新农村建设 安居乐业换新颜

2014-03-12 09:5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近年来,卡若区把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安居”让群众住有所居

    “十一五”期间,卡若区计划完成6064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通过2006年、2007年两年的努力,已完成3227户,总面积达68.8万平方米,占“十一五”期间总指标的53.2%;2007年完成了2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989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51.4万元,群众贷款和自筹资金14879.3万元,县财政配套投入安居工程和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8万元。

    抓好乡村整体规划和民房单体设计,突出藏东特色和时代特点。2005年,卡若区提前完成了15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并努力实现“水电路一步到位、人畜居住彻底分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条件成熟的行政村进行了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村委会和村民广场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设计。同时,结合农业、牧业乡镇的不同情况,聘请专业设计单位设计了9种民房设计方案和2种村委会办公用房设计方案,免费提供给各乡镇。

    按照抓重点、树样板、以点带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卡若区实施了城关镇小恩达村、打普卡村、俄洛镇俄洛村、卡若镇加卡村、如意乡达若村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在抓好5个示范点整村推进项目和村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确定了不同产业发展方向。

    今年,卡若区计划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1501户,完成国家投资1739.5万元;计划完成村级组织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69个,完成国家投资1331万元。截至5月底,农牧民安居工程已完工入住454户,完成主体建设285户,其余正在实施建设中;完成了6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放线工作,已开工建设66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累计可完成4728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占总指标的77.97%;累计可完成9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占全县158个行政村总数的60.8%。

    “乐业”让群众生活宽裕

    在丰富安居“内涵”的同时,卡若区进一步加大“乐业”力度,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建立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近两年,卡若区投资1895万元,共实施了7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糌粑加工协会”、“石材加工协会”等5个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增收120多万元。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实施了“百户千头奶牛”项目和“牦牛保种选育”项目以及“牦牛育肥”项目,引进黑白花奶牛100头,累计存栏已达152头,引进牦牛种牛22头。

    在继续抓好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工作方面,两年来,县财政安排360余万元投入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使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全县累计实现劳务输出83720人次,劳务收入8595万元。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卡若区先后举办家政服务、建筑施工、蔬菜种植等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并建立了全区首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为促进农民增收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卡若区还通过特色农牧业产业开发、发展林下资源采集业、发展非农产业等措施,促进了农牧民群众现金收入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了农业、牧业、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劳务经济、林下资源采集业的多元增收格局。2007年,全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8463.2万元,同比增长3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7.44元,同比增长32.1%。

    新农村建设带来新气象 

    在做好安居工程的同时,卡若区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牧区“三清三改一气”工程,建成沼气池108个,使5个新农村示范点共108户群众用上了方便清洁的能源;争取国家投资2029万元,新建乡村公路12条,改变了群众出行状况;国家投资872.9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2处,解决了1127户9970人和1.77万头(只、匹)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了14个点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了三期农网改造,新增用电村32个,3000多户群众用上了稳定的电能。

    (责任编辑 董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