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财政60年发展综述:从971万元到750亿元

2014-03-13 19:3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从971万元到750亿元

——西藏财政60年发展综述 

    用数字说变化,既不抽象,又很客观。记者刚提起西藏财政60年,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艾俊涛开门见山地说起这样两组数据: 971万元与750亿元、258万元与55亿元。

    艾俊涛厅长告诉记者, 西藏地方财政成立之年,全区财政支出只有971万元,到2011年全区财政支出已经达到750亿元,60年增长7700多倍;而财政收入也从1952年的258万元到2011年的55亿元,60年增长2000多倍。他动情地说道:“两组数据的对比,不仅充分说明我区财政的艰辛与辉煌,也能折射出自和平解放以来整个西藏的沧桑巨变”。这两组数字的背后,饱含着几代西藏财政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饱含着几代西藏财政人的智慧和汗水。

    光辉历程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1952年3月,为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西藏工委抽调随十八军进藏的部分财经干部,组建了西藏工委财政部,标志着新中国西藏地方财政的诞生。之后经过几次机构变更,于1979年7月正式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现年61岁的财政厅原党组书记普穷同志,亲历了西藏财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西藏地方财政诞生于封建农奴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当时,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因此,可供财政分配的社会财富极为有限。1952年西藏地方财政成立时,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58万元。保证进藏人员和上层统战工作及争取群众工作所需经费几乎完全依靠中央财政补助,处于典型的供给型财政。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改革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西藏地方财政严重受挫,地方财政收入从1967年开始出现了长达20年的负增长。”回首往事,普穷的话语中透出一股无比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西藏财政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极不平凡的过程,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几代西藏财政人历尽艰辛,经风雨,见彩虹。”谈起西藏财政60年的发展历程,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尹分水感慨万分,他对记者历数西藏财政60年来 6个重要阶段的历史脉络:

    1952年——1959年初创时期。这一阶段,西藏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各级财政机构尚不健全,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证进藏人员和上层统战工作及争取群众工作。

    1959年——1965年加快发展时期。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广大翻身农奴迸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热情,长期压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地、县政权陆续建立,财政机构也相应延伸到地、县。这段时期,地方财政自给率平均达到34.5%。财政工作重点放在保障民主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上,其间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平均达到65%。西藏的经济建设进入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

    1966年——1987年曲折发展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中断了西藏财政良好的发展进程。从1967年一直到1987年,西藏财政进入了长达20年的财政收入负增长时期。这个阶段,所有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弥补企业亏损,西藏财政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1987年——2000年恢复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西藏财政于1988年终于结束了长达20年来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局面,当年完成收入225.7万元。尽管财政收入保持持续较高增长态势,但由于经济总量小、增长质量差等原因,财政收入绝对额却极为有限。加之,在税制改革前,中央财政本身也十分困难,无法给西藏提供相对充裕的财力支持。因此,与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金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现在,到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6亿元,中央补助收入只有63亿元,财政支出不足60亿元。当时财政部门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捉襟见肘”。

    2001年——2005年加快发展阶段。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中央对西藏实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补贴政策,为壮大西藏地方财政实力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在这一全国独一无二的特殊优惠政策带动下,到2001年,全区财政支出突破100亿元大关;到2003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到“十五”末,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是“九五”末期的2.23倍,年均增长17.4%;财政支出完成185亿元,是“九五”末期的3.08倍,年均增长25.27%。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财政制度设计和政策取向的公共性特征日益凸显。到“十五”末,已基本建成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中央财政的巨大支持下,在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推动下,西藏财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阶段。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同年全区财政历年滚存赤字全部消化,结束了长达15年财政赤字的历史,到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全区财政支出于2006年突破200亿元,从2008到2011年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和700亿元。同期自治区财政实际用于地县的财政支出达到总支出的75%以上。西藏财政从过去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两位一体”向“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转变,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西藏实际的公共财政体系,地方财政实力和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回顾60年来西藏地方财政的光辉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曲折,也能深切地感知到阔步前行的步伐。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期,而从10亿元到50亿元,仅仅用了10年时间。“西藏财政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从根本上讲,得益于中央财政的特殊政策扶持和巨大财力支持。西藏财政60年的历史,饱含着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怀, 饱含着全国人民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艾俊涛向记者提供了几个数字:从1952年到2011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累计达到3500多亿元。其中2001年至2011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占西藏地方财政成立以来累计补助收入的80%以上,西藏财政支出90%以上来自中央财政的扶持。中央财政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巨大财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和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六十年艰苦奋斗,六十年铸就辉煌。60年来,西藏财政为西藏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辉煌成就

    半世纪变革逾千年。

    “西藏地方财政成立60年来,在中央财政的特殊政策扶持和巨大财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财政围绕各个历史阶段党的西藏工作方针,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吾金平措自豪地说。“十一五”期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26.3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倍。2011年,自治区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比“十五”时期累计收入超出10亿元之多,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十五”以来,我区财政本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西藏实际的公共财政体系目标要求,大胆探索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间的财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事权与财力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权力与义务相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在总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按照均等化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建立了农村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了财政应急保障准备金制度;按照成本最小化原则,建立了县以上城镇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效能优先原则,建立完善了县级后勤服务社会化制度;按照综合统筹的原则,建立了财力资源整合分配机制。与此同时,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动态监控体系;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建立了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创新财政运行管理手段,建立了“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健全了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运行管理机能,实现了财政运行机制向调控型转变、财政工作方式向主动型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财政目标模式向公共型转变的改革创新目标。

    谈及近十年来的财政发展变化,艾俊涛厅长并没有讲述财政收支运行、财政制度改革等记者预想的事宜。他却感慨道:“2001年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财力状况的不断好转,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超前谋划、综合统筹,集中财力、攻坚克难,着力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办了不少过去一直想办而迟迟办不成的大事、要事,确保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有力地缓解了影响和制约跨越式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矛盾。特别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各级财政坚持以人为本,大幅度增加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大民生’的路子。”

    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支出达到231.7亿元,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教育总投入的56.8%,比“十五”时期增长1.6倍。以2007年开始免除城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和作业本费为标志,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覆盖全区城乡。从2011年开始,将过去由高中阶段学生个人承担的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及杂费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行了学前至高中阶段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助学金政策、学前教育农牧民子女补助政策,将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所有农牧民子女全部纳入“三包”政策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海拔高度、支出成本差异等因素,分类调整了财政补助政策。二、三、四类区及边境县年均补助分别达到2200元、2300元和2400元,惠及51.7万多名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95%。教育“三包”政策延伸扩大到学前至高中15年教育阶段。2011年我区“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从和平解放前的不足2%提高到99.4%,文盲率从和平解放前的96%下降到1%。2012年,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至此,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财政用于学生个人年度补助总量达到12亿元以上,为使所有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提供了可靠财力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空前提高。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只有3所官办藏医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随着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投入巨额资金全力改善区、地、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区城乡。“十五”以来,自治区财政集中改善了7地(市)人民医院、藏医院医疗设备,统一为各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X光机、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全区74个县配备了救护车、600多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为28个边境偏远县医院配备急救车辆,行医就医更加便捷高效。同时,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技术性公益岗位以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实行乡村医生基本报酬和奖励政策以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支持实施了“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农牧民妇女孕前健康检查试点工作,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住院分娩率提高到62.49%。“十一五”以来,安排公共卫生保障资金11亿余元,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传染病发病率从1978年的3864.12/10万下降到现在的325.07/10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区范围全面实施,684个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受益人口达250万。全区卫生事业费由1952年的77.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5.3亿元,医疗卫生设施设备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区人均期望寿命己由解放初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区城乡。农牧区医疗制度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80元提高到2011年的3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开,参保职工统筹医疗费用最高报销额度由原来的6万元提高到了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县以上城镇居民、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和区外全日制大中专学生全部纳入统筹范围。建立了城乡居民大额补充医疗商业保险,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大额补充医疗商业保险体系。建立实施了统一城乡的全新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2011年累计救助36667人/次,累计兑现救助资金2146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以补充医疗保险为辅、以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区医疗保障体系,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问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历经20多年运行日趋完善,基本养老金标准从2005年的1352元提高到2011年的2439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老有所养的愿景变成现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5年的210元提高到2011年的360元;农村低保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保障标准从建立初期的8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450元。同时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实行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低保、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积极的就业政策得到深入落实,建立和完善了以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扶持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2011年,落实资金7.86亿元,使近1.8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全就业,连续五年动态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40.49亿元,在区、地(市)、县、乡(镇)建设廉租房和周转房,其中廉租房投入资金9.41亿元,建设10800套;周转房投入资金31.08亿元,建设26582套。2011年,安排住房保障支出55.5亿元,重点支持建设和改造了1.5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7044户困难群众发放了租赁住房补贴,城镇困难家庭和广大基层干部职工住房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古咏叹变成现实。

    201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夯实城乡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建和谐模范寺庙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自治区财政积极盘活存量、调剂增量,在年初预算之外及时安排巨额资金,确保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为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财者,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一切事业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支撑和财政资金保障。正因如此,千言万语难以书写60年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但从历史的点滴回顾中,我们依然深切地感知60年的风雨坎坷和60年来励精图治铸就的辉煌。

    “回顾60年来西藏财政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西藏地方财政60年的历史,浓缩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伟大历程和光辉实践;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党的治藏方略的无比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区财政蒸蒸日上的局面,归根结底,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财政实力的显著增强。众所周知,我区财政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一分一厘皆是全国人民的血汗钱。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怀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好每笔资金,为西藏各族人民增进民生福祉。”艾俊涛饱含深情地说道。

    美好蓝图

    回首过去,辉煌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奋力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征程,西藏财政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主线,以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财政体制机制为动力,突出生财之本,善谋聚财之策,创新理财之法,严格用财之道,着力构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财政支出比“十一五”时期增加千亿元以上,为西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强大的政策支撑。

    站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开创繁荣发展新的辉煌,西藏财政将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和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突出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不断增强财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夯实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首要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长远目标,集中财力、攻坚克难,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始终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把维护稳定作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按照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要求,以支持基层基础工作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促进实现长治久安,全力营造发展的和谐环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确保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风生水起,磅礴前行。我们坚信在中央财政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区广大财政干部的不懈努力,西藏财政必将迎来新的跨越,也必将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谱写新的辉煌篇章。(记者 周勇 黄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