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战斗在疫情一线的疾控流调队员群像:与时间赛跑的“病毒追踪者”

2020-02-14 15:0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叮铃叮铃……”2月6日下午3时,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一间会议室内,电话再次急促响起。

自治区“三级”流调大队副队长永春:“您是哪个医院的?病人在哪里?好,知道了,马上安排流调人员。”

“第一大队第5小组,现在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永春向等待中的小组发令。

接到任务的第5小组成员李茜、晋美、袁静急步下楼,在采样装备区,将个案调查表、防护用品、流调箱、送检箱挨个清点了一遍。然后,拎起装备,上了疫情应急车,开向区人民医院。

李茜、晋美、袁静是被统称为流调大队的队员,也是冲锋在疫情处置第一线36人中的一小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在区疾控中心组建了由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三级疾控部门组成的联防流行病学调查大队。自治区“三级”流调大队队长白玛次旺告诉记者:“流调大队的主要工作就是24小时接听拉萨各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和各单位、社区电话,第一时间出动流调队员到隔离现场,进行个案调查、指导医疗结构采集样本,并负责将样本送往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如果说,“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的“关口”,那么,“流调”队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疫情当前,流调队员每日逆行,将自己身处险境,追查可能存在的病毒。

这是自治区流调大队当天接到的第5个任务。到达自治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后,三位流调队员在人员通道,用最短的时间戴上N95口罩、工作帽、护目镜,穿上一层薄薄的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套上鞋套,并戴上两层橡胶手套,一双套在防护服里面,另一双则套在防护服袖子外。

再相互仔细检查一遍并确定无误后,其中两人进到隔离病房,做流行病学调查,另一人背着消毒器材守护在外。

在隔离病房内,一位发烧的患者,面对来人,似乎有些紧张,但很快,李茜和袁静安抚患者情绪并说明来由,希望他能配合。

气氛稍有改善。她们的调查得以继续,他的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经过、临床表现、密切接触者信息……时间一点点过去,记者明显能感受到,防护服里的他们由于呼吸不畅在大口喘气。

傍晚6时许,自治区人民医院通往发热门诊的通道仍有医护、病人陆续进出。一身白色防护服、身背消毒器材的晋美,来回喷杀通道已数次,他不时将目光投向隔离病房。

不久,两个娇小的白色身影,步履迟缓地从一间隔离病房走出。

此时,离她们进去,已过去3个多小时。在这期间,她们已为接到任务时的1人和之后陆续来的4人分别做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并采集的病毒样本装在一个防护严密的容器中被带出。

待她们用免洗消毒水洗过手后,在通道医用垃圾箱和医用废弃袋边,晋美开始为她们上下消毒。之后,他们仨各自从护目镜开始,依次脱去防护服,放入早已备好的医务废料袋中。

一张张微红的脸,汗水交织着疲惫。

“一例还没做完,又连续来了四例病人,只有继续做下去才能节约防护用具和其它材料。”李茜对记者说。她看起来很累,一直用手顶着腰。在隔离病房对每一个发热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流调人员基本是以半蹲的姿势进行。“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几个小时下来,疼得难受。”她说。

“因为是新冠肺炎疫情,比起白天,我们晚上出任务的次数会更多,现在是冬天,夜里真是冷啊,有时工作几个小时从隔离病房走出,消杀用的喷雾器都结冰了。”晋美说。

脱去所有防护用品后,袁静将一双手伸出,晒向微弱的夕阳。那是一双泛红、粗糙的手。她说:“没办法,每天都要数十次用消毒水洗手,在防护服里闷热,在外面又冷,手就变成这样了。”

个案调查表、密切接触人员的登记表、标本送检表并未随她们带出来。袁静解释说,这些表格是不能从隔离病房带出的,只能通过传真传到区疾控中心,由相关录入人员进行个案调查录入。“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这些个案调查将对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三人再次坐上疫情应急车辆,这次,他们向西开往BSL-3实验室,送检病毒。

自首例新冠肺炎病人确诊以来,我区各地各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将各关口前移,坚决守住疫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对流调队员而言,关口前移意味着每日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因为,只要有发烧且有前往疫区史的人员,一经到发热门诊就诊,相关医护就会首先请流调队员做进一步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白玛次旺说:“自治区流调大队有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各有6个小组,每小组由三人组成,轮流出任务, 24小时不间断待命中,很辛苦,也很危险,几乎每天出入于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密切接触者隔离点,直接面对病患,承担着每一例可疑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晚上8时,李茜他们返回到自治区流调大队办公室,他们还不能回家,24小时的轮值并未结束。但他们坚信,再坚持一段,黑夜过去,终将迎来曙光。(记者 晓勇 索朗群培 拉巴卓玛 索南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