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治理添彩“和谐西藏”

2017-01-09 07: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区不断深化社会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局势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始终把创新作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总钥匙,积极推动治理思路、工作体制机制、领导指挥体系、城乡治理模式、城镇管理格局、寺庙治理体制、意识形态管理方式、团结动员群众机制八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我区创新社会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连续几年超过98%,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高达99.59%,比上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综治工作连续进入全国优秀行列……

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社会治理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又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事关全区发展和长治久安。

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西藏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立足强基固本、长治久安,创造性组成两套工作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稳定,抓住发展稳定两件大事,选好两个方面的抓手,建立两个长效机制,从自治区到市(地)、县(区)、乡(镇)、村(居),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凝聚人心,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手抓依法打击,对从事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非法组织和重点人坚决依法打击,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最高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统筹各方各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并不断完善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指挥机制,在自治区、市(地)、县(区)逐级成立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驻藏部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公安现役部队等共同组成的维护稳定工作指挥部,形成了协同配合、协调一致、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

抓住重点领域,确保社会治理实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家住拉萨市纳金路的次多吉,每天早晨5点便出门前往布达拉宫转经。虽然此时整个拉萨城还笼罩在夜幕之中,大街上人烟稀少,但次多吉没有丝毫的不安全感。“每个路口的便民警务站,都亮着灯,都有民警值守,心里非常踏实。”

早在2011年底开始,区党委、政府立足强基固本、长治久安,以为民、亲民、便民、安民为切入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全面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拉萨市率先启动便民警务站建设,并于年底在拉萨市区首先建成135个便民警务站。把警察安排到街头巷尾的第一线,提高路面见警率,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大幅下降,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

随后,自治区又把以“便民服务、维稳处突”为首要职能的便民警务站模式推行到各市(地)委、行署(市政府)所在地和所有县城,建立起698个便民警务站,每个警务站平均覆盖半径300至500米,各站点之间联网联勤联动,全天候承担辖区内的治安巡逻、接警出警、交通管理、法制宣传、备勤处突等职能,城镇的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各类治安、刑事案件的案发率明显降低。警务站把各地的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3分钟警务圈”,并设立了便民设施,推出了“便民药品”“便民雨伞”“便民休息点”“便民工具”等便民服务。

同时,自治区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内涵,将网格化管理模式拓展延伸到社区、寺庙、村民组、居民区,实行“l+5+X”,即格长+流动人口管理员、宗教事务管理员、居民事务联络员、治保员、民警+其他管理人员管理模式,引导城乡居民以5至10户为一个联户单位,联户保平安、联户促增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在全区建立起92600多个联户单位,覆盖全部80多万户城乡居民,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夯实了城乡发展稳定的根基。

自治区还坚持把社会治理的理念引入寺庙僧尼教育管理服务领域,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选派数千名优秀干部进驻全区所有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全面落实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在全区寺庙全面实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寺庙“九有”、深入实施“六个一”、落实“一覆盖”、开展“一创建”、深化“一教育”、实施“一工程”、开展“一服务”。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使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确保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注重共建共享,增强社会治理合力

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社会治理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是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为适应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新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先行战略,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思路:2012年,大力实施民生“十件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15年教育“三包”政策,开展在编僧尼免费健康体检;2013年,把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共投入资金53亿元,实施了18项民生补助政策;2014年,以民生“十件实事”为抓手,围绕提标扩面,投入71亿元,全面落实18项民生政策,新增11项惠民举措;2015年,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投入86亿元,实施10个方面、26项提标扩面政策,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2016年,投入167亿元,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提高10个方面29项惠民政策标准……

通过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实惠,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维护稳定的内生动力,构建了全民自觉珍惜稳定局面、自发构建和谐社会的防控体系。

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寺庙,大力开展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我区不断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有效促进各归其位、各担其责。

为进一步建立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的天罗地网,自治区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城镇管理数字化,推进人口、房屋、证件、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建成视频监控点位7000余个。

自治区毫不放松地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在全国实现了7个“率先”:率先实行手机、固定电话和互联网实名登记,有效电话实名率100%、本地接入互联网站和公共场所实名率100%;率先成立互联网党工委;率先建立健全了区地县三级网信办;率先组建了区地县网评中心;率先实现互联网党建工作全覆盖;率先统筹建设了政府新闻网站集群;率先建设了全网现代化信息指挥中心,有力维护了信息网络安全、净化了网络空间,确保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如今,齐心协力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共识,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雪域高原必将描绘出更加幸福平安和谐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