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军史回眸:18军军长张国华出征西藏之前

2014-03-13 21:3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西藏,正在出访苏联的毛泽东两次致电中共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接到指示后的刘伯承、邓小平开始了紧张的选帅工作,重任历史地落在18军军长张国华的身上——

仓小宝绘

    西藏,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它内连四川、青海,外邻5国,是祖国的西南屏障。

    1949年底,首次出访苏联的毛泽东主席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状况,审时度势,决定“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

    1950年1月2日,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10月以前占领西藏。为此建议,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会商一次,决定入藏的部队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

    入夜,山城重庆,嘉陵江畔,喧嚣了一天的重庆逐渐安静下来。刘伯承司令员推开窗户,看到外面已是万家灯火,次第盛开的灯光把山城点缀得绚丽多彩。刘司令员没有陶醉在无边的美景中,此时,他双手抱于胸前,渐渐陷入沉思;邓小平政委解开呢料军装的纽扣,在刘伯承背后不停地抽着烟。他们正在思考进军西藏的合适人选。

    “司令员,进军西藏你看谁去最合适?”邓小平征询刘伯承的意见。

    “让张国华去,你看咋样?”刘伯承扶了一下眼镜,反过来征求邓小平的意见。

    “好啊!我也觉得他最合适。一是有年龄优势,二是作战经验丰富!”邓小平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站起来说道。

    翻开张国华的履历,那是一幅辉煌的人生画卷。15岁参加红军,35岁当军长。成都战役刚结束,张国华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行战略大反攻。此时,豫皖苏军分区在司令员张国华的指挥下,按照晋冀鲁豫军区的部署,10日内连克7城。接着又参与指挥了周口攻坚战,淮阳攻坚战;随后兵出平汉路,斩断敌人中原运输的大动脉,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1948年冬,在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张国华率部进行宿怀阻击战,5天急行军,激战7昼夜,和兄弟部队一道阻止了李延年3个军的多次猛攻,对围歼黄维兵团的胜利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在此期间,军区部队共进行了大小战斗330次,歼敌9.3万人。经过战火的磨砺,张国华也成为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有名战将。进军西藏,在西南军区的军长中,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邓已经升起点将台,那么此时要拜的大将张国华在哪里呢?

    在川西平原的大道上,一辆吉普车风驰电掣地行进着,车轮过处卷起阵阵尘烟。张国华坐在吉普车里,心情愉快地哼着山西小调。此时,他正风尘仆仆地赶往新的目的地——川南行署。

    正在这时,一辆美式吉普车飞速而至,一名参谋拼命招着手,大声示意张国华的车停下。见此情景,张国华赶快命令司机停车。机要参谋一边从车上跳下,一边扬着手里的纸片:“报告首长,重庆特急电报!”

    张国华接过电报匆匆看了一眼,立即对驾驶员说:“调头,全速赶到重庆!”

    在重庆曾家岩,刘、邓首长接见了张国华。邓小平把毛泽东主席的电报递给张国华。待他看完,刘伯承拍了拍张国华的肩膀,郑重地说:“我们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怎么样?”

    张国华双脚一碰,立正答道:“坚决服从命令!”

    就这样,历史的重担落在了张国华肩上,他率领18军,接受了艰辛的西征任务。

    从重庆返回部队,张国华立马投入到进藏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临行前,部队召开誓师大会。谁都没想到张国华竟把不满3岁的女儿难难背在背上,带到会场。难难是他与妻子樊近真的第一个孩子。33岁喜得“千金”的张国华,把懂事的爱女视为掌上明珠。此刻,他把孩子背进会场,除了疼爱之外,更多的是“背女出征”的壮烈,以此表明自己进军西藏的决心和信心。见此情景,官兵激动万分,纷纷向党支部递交了血书、请战书,表明“不收西藏死不还”的决心。

  “你应该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各级都要动员起来学几句藏语,以便宣传,和藏民沟通,开展工作,不懂西藏话,一到西藏你就成了聋子,这样容易吃亏。”邓小平在电话中对手下爱将谆谆嘱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时间,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雪域高原。能够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是一名军人的自豪。张国华既感到使命的神圣与光荣,同时也感到肩上担子的历史分量,这是一场关乎民族尊严的战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常委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常委们正在听取张国华传达中央军委的命令和刘邓贺首长的指示。传达完毕,张国华让作战参谋打开西藏地图,然后和大家仔细推敲作战方案,研究进藏的每一个环节。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乱了大家的思绪。参谋小心地走到张国华身边,把电话递给扑在地图上的张国华。

    “军长,难难病了,高烧不退,您是不是现在回来看一下?”秘书在电话那端焦急地说。

    “什么病呀?”张国华怔了一下,着急地问道。

    “可能是肺炎,又咳又喘,嘴里不停地叫爸爸……”

    “我现在实在抽不出身,你就好好安慰她几句吧!”

    说完,张国华一下把电话挂了,继续研究进藏的工作。事无巨细,从人员的组织,战士的被装和粮食到运输的工具等等,常委们研究来研究去。这时,警卫员慌慌张张地撞进了会议室。

    “军长,难难情况不好,嫂子让你赶快去看看!”

    张国华把彩色铅笔往桌上一扔,忍不住发了脾气:“这是常委会议室,你怎么能随便进来?谁给你的这个权力?”

    警卫员强忍住泪水,急匆匆向医院跑去。

    一直持续到晚上会议才结束。“走,我们一起去看看难难!”政委谭冠三不由分说,硬把张国华往小车上推,司机一路狂奔驶向医院。张国华在车上还在想,见到难难,就告诉她,爸爸要带她去美丽的西藏!可是,到了医院他就傻眼了:平时熟悉的医生都不敢见他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难难的病房,这时他才发现,他心爱的女儿难难已经永远闭上了她那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

    回想几天前,他还背着难难上主席台,而现在……妻子樊近真趴在一旁,哭得撕心裂肺,令人肝肠寸断。

    张国华的心一阵绞痛,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对难难,他有太多的愧疚!他强忍着自己内心的疼痛,默默地把妻子扶了起来。

    张国华轻抚着妻子的头发,他相信妻子的坚强。毕竟她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女性,面对过多少次生死的考验!

    为什么会给女儿取名“难难”,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樊近真怀上难难时,化装成农妇去开封执行任务。路过一个村庄时正好临产,她只好躲藏在一个老乡家的牲口棚里分娩。敌人进村了,她把孩子用破棉被裹好,扔在马槽里。敌人一走,樊近真急忙打开包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幸好刺刀没有伤着孩子,只是刺破了旧棉被。

    现在孩子走了,樊近真含着泪告诉身边人:女儿的名字是我起的。她姥爷觉得这“难”字不吉利,说我们是南方人,就叫小南吧。我之所以给她取这个名字,是让孩子记住生她带她的艰难,记住共产党人度过的那些艰难岁月……

    大军即将挺进茫茫雪域高原,作为一军之长,张国华这个铁血硬汉怎能在众人面前抹泪?他咬着牙,把失去爱女的悲痛掩藏在心头,强咽下这苦涩的泪水。

    1950年春,张国华告别刘、邓、贺首长,沿着西部奇路,率领18军将士,风雨兼程,爬冰卧雪,朝着西藏挺进…… (张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