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区是后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西藏戏曲和歌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号称“歌舞的海洋”,其文化堪称独树一帜,源远流长。近年来,日喀则地区文化事业在继承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保持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层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这一切,既有力地推动了日喀则地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日喀则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来的文物工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指导下,对全地区国保、区保文物单位的近1.4万件珍贵文物,按照“有标志,有场馆,有档案,有人员”的四有要求建立了图文并茂的户籍档案。在自治区文物部门支持下,对一些亟需保护的文物进行抢救、保护和维修。例如吉隆县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卓玛拉康、强准寺,亚东县的嘎举寺以及昂仁县的吾其金塔等等。2008年,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针对涉及到日喀则地区萨迦寺、扎什伦布寺、夏鲁寺、乃宁寺以及江孜宗山城堡的维修保护,日喀则地区积极开展工作,派出专人负责,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实施。
2007年初,日喀则地区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曾组织普查队深入民间,采集、录制、整理了一批民间的音乐、舞蹈和曲艺,行程18个县、乡、村,拍摄录像资料长达3000多分钟。对藏民族的传统歌舞、传统手工艺、传统藏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认定和登记。重点扶植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如昂仁县的迥巴藏戏、仁布县的江嘎藏戏、南木林县的湘巴藏戏、扎什伦布寺的“羌姆”以及江孜县卡垫手工艺术等等。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近几年,日喀则地区先后创编了两台以展现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大型服饰剧《风情日喀则》和歌舞剧《珠峰彩虹》,制作发行了原生态歌舞集成《喜马拉雅风情》,编辑出版了《日喀则金曲》音乐CD以及反映援藏干部风貌、展示援藏干部形象、彰显援藏干部情怀的《天上日喀则》音乐CD。这些题材多样、形式活泼、内容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日喀则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拉孜农民表演的六弦弹唱《飞弦踏春》,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向全世界展现了西藏特有的民族风貌。
2001年至今,日喀则地区先后举办了七届珠峰文化旅游节,每届参加的群众演员达7000余人次,他们以独有的“谐钦”、“洛谐”、“藏戏”、“果谐”等表演形式,展示了新时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及日喀则地区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每年的珠峰文化节,各县都会积极编排具有地方特点和区域特色的民族歌舞。据了解,日喀则地区将继续打造珠峰文化品牌,将珠峰文化品牌打造成为世界级国际性的文化旅游节。
基层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日喀则地区就把文化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目前全地区专业的文化机构有5家,分别是地区民族艺术团、地区群众艺术馆、地区新华书店、江孜民间艺术团以及康马民间艺术团。同时,日喀则地区还有18个县市业余文化宣传队、16个业余文艺演出队、9个特色艺术之乡和两个手工业之乡。除此之外,日喀则地区还成功地组办了老年艺术队、珠峰少儿艺术团及3个藏戏蓝面具流派文艺队,这些基层群众文化团体的成立,不但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推动了日喀则地区各级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同时,为带动地区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陈敬)
新闻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