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38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西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提起糌粑,就不能不说到在西藏家喻户晓的白朗县“洛丹”牌糌粑,以及那位把生意越做越大的“糌粑王”罗布丹增。 5月,记者来到了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创办糌粑加工厂以来,罗布丹增早已成为十里八乡的大明星,一提起他,村民们全都竖起大拇指,纷纷讲述着罗布丹增帮助乡亲们尤其是贫困户共同致富的故事。 在村民们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罗布丹增家,跟随好客的主人参观起来。的确,正如村民们说的,罗布丹增家的新房不仅外观气派,室内装饰也是一流。询问起来,罗布丹增毫不掩饰眉宇间骄傲的神情,“在旧西藏,只有噶厦政府的贵族们才能用这种‘四梁八柱’的装饰,可现在,我这个农奴的儿子也住上了这么气派的房子,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啊!” 罗布丹增告诉记者,他从小生长的白朗县,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西藏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虽然这里生产的青稞以优良的质量而闻名,但罗布丹增家由于地少、劳动力少,单靠农田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布丹增了解到糌粑加工业正在西藏别的地方悄然兴起。了解到这一信息后,罗布丹增灵机一动,他心想,糌粑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家乡白朗县又盛产优质青稞,加工糌粑,应该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的行业。当机立断,1999年,罗布丹增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糌粑加工厂,并给产品起了一个“洛丹”的牌子。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容易。由于没有经验,开始时,他的加工厂生产的糌粑因味道不好而卖不出去,浪费了很多青稞。经过不断总结教训、改进方法、引进技术,“洛丹”牌糌粑的品质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年产几百万斤糌粑都供不应求,一出厂就被抢购一空,罗布丹增成了名副其实的“糌粑王”。 回想起这一切,罗布丹增给记者拿出一大摞文件、合同等,有与四川大学签订的糌粑食品加工厂规划及工艺设计合作协议,也有与内地厂家签订的糌粑质量检验设备和包装设备购买协议,还有获得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证书、自治区著名商标证书等等。罗布丹增深有感触地说:“其实,要想糌粑好吃,一是洗青稞的水要好,二是炒青稞和青稞脱皮的工艺要好,三是磨糌粑的工艺好。我的秘诀就是传统工艺加上现代先进设备,我们用山泉水洗青稞,用传统的水磨磨糌粑,但是从洗到炒,我们用的都是内地最先进的机器流水线,并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改进,这样生产出来的糌粑当然口感好、味道香!” 罗布丹增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是个极好学的人,为了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他对加工的工序、经营方式等一一进行研究、思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自己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加工设备,不仅节省了购买设备所需资金,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说到这些小发明、小创造的时候,罗布丹增激动地说:“青稞要脱皮,做出的糌粑才会香。之前,在去皮的环节,我们遇到了很大困难。传统作法都是把青稞装在麻袋里踩,效率特别低,有时候皮还去不干净。我照着别的机器,摸索出了一种简单的脱皮机。另外,要吹干脱皮后的青稞,以前都是靠自然风。没风了,也就不能工作了。为了解决这个燃眉之急,我照着电风扇,做了个风干机,用起来效果非常好,而且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比如以前吹好3000斤左右的青稞,需要10个人左右。现在利用风干机,吹完比这多20多倍的青稞只需3个人,而且一天就能吹完。”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通过办糌粑加工厂富起来后,罗布丹增并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现在,糌粑加工厂雇佣了周围几个村生活比较困难的80名村民,平均每个月他们能拿到两千元左右的工资。另外,在收购青稞时,罗布丹增总是按国家收购价优先在附近几个县里收购。问起罗布丹增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给记者讲起了糌粑加工厂刚刚创办时的一件事。那时厂里资金周转很困难,没有钱收购青稞,罗布丹增非常发愁。正在这时,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说这事,就纷纷把自己的青稞送来了,大家告诉罗布丹增,什么时候把糌粑卖了,什么时候再给钱。面对这一袋袋的青稞,面对乡亲们饱含信任的眼神,罗布丹增咬紧牙关,暗暗下了决心:今后,只要他力所能及,就要全力帮助周围的乡亲们。 付出总有回报,经过多年的经营,罗布丹增的糌粑加工厂在日喀则乃至西藏脱颖而出,逐步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达600多万斤,固定资产达1300多万元,年销售总额为900万元,并拥有十多个系列产品的企业。罗布丹增也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2006年当选为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然而,被荣誉包围的罗布丹增并未止步,在他的糌粑加工厂,记者看到一片繁忙的建设场面,罗布丹增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正在扩建糌粑加工厂,并力争把“洛丹”牌糌粑打入内地和国外市场,使全国、全世界人民都能在超市的货架上购买到优质的西藏糌粑。
(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