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1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区太阳灶推广年增幅超过10%,太阳能供暖集热面积近1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图为阿里地区措勤县20KW光伏电站一角(资料图片)。 西藏日报记者 洛桑 摄
“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农牧民及科技特派员12620人次,投入农牧民培训资金464048万元,农牧民科技特派员逐渐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贴心人”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紧紧围绕农牧区和农牧民这个重点,扭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的推广普及正如春风化雨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截至2009年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2%、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38.5%,科普率达到了75%,全区科技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大力开展科普工作
科技知识深入基层
日前,一辆科技大篷车徐徐驶入那曲地区的恩尼草场,牧民们纷纷围拢过来。领到《教你学技术》一书后,牧民们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怎样培育自耕苗?产羔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治鸡瘟……“书里讲的东西很实用,生产生活中都用得上。”牧民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技知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科普悄悄地改变着牧民们的生活。
那曲古露镇奶制品加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厂于2004年10月由68户牧民合股开办。如今,厂里生产的羌牛牌酸奶不仅畅销那曲,在拉萨也很走俏。这是他们第一次运用科技帮自己赚了钱。古露镇2村的阿龙告诉记者,他们家每年向奶制品加工销售点售出的鲜奶、酥油、奶渣、拉拉等奶制品,收入全部加起来有5000元左右,占到了家庭现金收入的一半。以前只知道靠天吃饭,现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科技部门采用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手册和藏文科普读物,制作科普录像、科普图画,免费赠送给乡村图书室、中小学校和农牧民群众;每年定期举办“科普一条街”、“科技三下乡”、“科普活动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农机维修等科技服务活动。
同时,为提高农牧民群众劳动生产技能和科学种田养畜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区科技厅坚持“突出重点、抓住特色、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农牧民及科技特派员12620人次,投入农牧民培训资金464048万元,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配方施肥、奶牛、家禽养殖技术、蔬菜种植、花卉牧草种植栽培技术、农机具维护与使用及实地农牧民转岗科技培训等,农牧民科技特派员逐渐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贴心人”。
研究与推广并重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部门着力实施和推行了农牧业新品种引进、选育、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金牦牛”科技工程等专项行动,开展了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全部11项主要任务和2个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藏牦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和“西藏农区优质草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2214万元;成功引进燕麦等12个品种,采集整理野生牧草标本100多份,为发展牧草产业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为进一步加快成熟农牧业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能力,切实把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自治区科技部门以我区特有的青稞、油菜、马铃薯、牦牛、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林果及林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通过科技引导、基地辐射、农(牧)户生产、企业参与等方式,先后建立了优质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等,探索出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在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有效带动了农牧业区域化、农畜产品商品化发展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在西藏野生果树种植资源研究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对我区6地区野生果树种植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其生物学特征、生物多样性、性状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立较为完善的野生果树种植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生科技成效显著
百姓生活因此改变
花园式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院落,这是记者在曲水县南木乡的洛桑家看到的景象。洛桑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是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以前烧牛粪做饭,烟熏火燎的,墙壁都被熏得黑黑的,院子里到处堆放着牛粪和秸秆,既零乱,也不太卫生。自从有了沼气,就再也不用牛粪灶做饭了,既省事省力,还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像过去那样,冬天只能吃土豆和萝卜。”老人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她家修建的太阳能沼气池,沼气池大棚里还种有多种蔬菜和水果。
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农民次仁欧珠同样对沼气建设深有感触。他说,在使用沼气之前,一直用牛粪烧火,村民们四处寻觅牛粪,运回家后还得把牛粪贴在墙上晒干,不仅浪费劳力和时间,而且牛粪烧出的浓烟经常熏得人眼睛红红的。
“十一五”期间,为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自治区科技部门重点开展了新型折叠太阳灶、太阳能集热供暖技术、太阳能沼气、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应用,围绕实施“金太阳科技工程”、“西藏新能源检测中心建设”等项目,首次在我区示范太阳能供暖技术,填补了我区的应用空白。同时,通过实施《四位一体太阳能沼气在西藏高原地区的推广及应用》、《高原地区沼气发酵原料配比研究——高原地区沼气优良菌种培育研究》等沼气科研项目,解决了高原低温环境下沼气产气率低、户用沼气池建设成本高等难题,为在我区大规模推广沼气技术充分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区太阳灶推广年增幅超过10%,太阳能供暖集热面积近1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5年间,我区先后在那曲地区安多县、昌都地区察雅县等26个县(市)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共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达到5408万元。实施的项目涉及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藏药材种植、林下资源开发等领域。同时,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过程中,将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与提高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相结合,将技术示范推广与培养科技特派员、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和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截至2009年底,累计研发新产品新品种28个,引进新品种86个,推广新技术153项,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6万多亩,畜禽良种推广达487万头(只)。申报专利26项,其中,12项专利获得授权。编制培训教材47种,培训农牧民超过30万人次。与此同时,在林芝地区米林县、拉萨市林周县等地实施20多项“星火计划”项目,总投入达1310万元。
正如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胜杰所说,科技的推广普及正如春风化雨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传统的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
马胜杰介绍,下一步,我区科技工作将坚持“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方针,把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继续强化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加强集成创新和高原特色领域的原始创新,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支撑作用,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推广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科技跨越式发展之路。(王莉 袁海霞)